[实用新型]基于压水井的地下水采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68867.X | 申请日: | 2014-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270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13 |
发明(设计)人: | 黄爽兵;王妍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21B49/08 | 分类号: | E21B49/08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国为知识产权事务所 13120 | 代理人: | 陆林生 |
地址: | 050061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水井 地下水 采样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下水检测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基于压水井的地下水采样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地下水取样技术大多是针对传统钻探成井或专门地下水监测井而设计的,例如,Bailer取样器、不连续间隔取样器、气囊泵、气体置换式采样器、管型提升泵等,然而在利用这些设备采样的过程中,会或多或少的对地下水造成扰动而影响样品的质量,另一方面,也会由于其需要的配套设备较多,在野外环境使用时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和财力进行钻探、成井,也因此造成人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压水井的地下水采样装置,该装置是对现有使用的压水井进行改造后作为采样源,其结构简单、采样方便,能够采集到无扰动的地下水样品,并能节省因钻探成井而投入的人力和财力,适合于在有压水井的地区进行水样采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压水井的地下水采样装置,包括压水井和可拆卸式固定在压水井连杆上的导流软管,所述压水井的出水管内设有封堵。
所述的可拆卸式固定为采用卡箍固定。
所述卡箍的材质为铜质或不锈钢材料。
所述的封堵的材质为聚四氟乙烯材料或硅胶材质。
所述的导流软管为1-3根,导流软管进水口至压水井活塞上表面的距离小于10mm。
所述导流软管的内径为4-6 mm。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装置适用于在有压水井的地区进行水样采集,是在压水井上加设导流装置,把从压水井压上的地下水引流到取样瓶,利用该装置不仅能够采集到原样地下水,满足对地下水监测标准的要求,且能节省钻探成井费用,避免人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活塞;2、压水井;3、连杆;4、卡箍;5、封堵;6、导流软管;7、取样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广大农村特别是山区丘陵地区普遍使用压水井汲取地下水,这为在该区域进行地下水污染调查或农村饮用水安全研究提供了地下水样品采集的条件,在这些地区,利用现有使用的压水井进行水样采集,会节省很大一笔钻探成井经费。尽管如此,如果直接压取井水,并从出水管处采集水样,这样采集的水样,由于从井内压上后,地下水已经因随活塞上下运动而产生了扰动,且又因与空气直接接触而产生了曝氧问题,因而不能满足厌氧指标、厌CO2指标和挥发性物质或气体指标的水样采集要求。
该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针对现有使用的压水井2进行取样的装置,具体是把导流软管6安装在压水井2的连杆3上,并靠近活塞1的上表面处,并在出水管处安装封堵5,当水从井内压出后,即可经导流软管6流入取样瓶7内,也即地下水从井内到取样瓶是在一个密封的通道内流动,这样采集的水样既不会受到扰动,也没有与外界空气接触,更接近原始的地下水水质。本实用新型利用导流软管6的导流作用,与压水井2连接,使利用压水井2采集水样的过程简单方便,也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地下水的采样质量,使采集的样品更接近原始的地下水,满足严谨的取样标准。
其中导流软管6与连杆3的可拆卸式固定为卡箍4固定,卡箍4的材质为铜质或不锈钢材料;或用铜条或钢条,绕过导流软管6和连杆3,再用卡扣或卡环把铜条或钢条的两端卡紧即可。
封堵5的材质为聚四氟乙烯材料或硅胶材质,对出水管进行封堵的目的是保证单位时间内压水井2内储备足量的地下水以供给导流软管6内的水流量,避免频繁急速压水,造成对地下水的扰动,影响采样的效果。
为避免采集到井中与空气相接触的表面水,导流软管6进水口应伸入水面内,具体位置是在靠近活塞1且保持在距活塞1上表面小于10mm为宜,便于从压水井2压上的地下水直接进入导流软管6,采集到原样地下水。
所述导流软管6的内径为4-6mm,不宜太粗或太细。为同时采集多瓶水样,可同时连接2或3根导流软管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未经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6886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