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干湿循环夹具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56439.5 | 申请日: | 2014-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658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8 |
发明(设计)人: | 杨俊;童磊;张国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峡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7/00 | 分类号: | G01N17/00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蒋悦 |
地址: | 443002***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干湿 循环 夹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干湿循环夹具,具体为一种浸水饱和夹具。
背景技术
由于土的特殊性,成型后的土样强度较低,遇水后土颗粒容易脱落,特别是粘土试样,遇水后极易发生膨胀,因此在对成型后的土样进行干湿循环时需用到特定的试验仪器,防止土样在增湿过程中发生崩解和变形。目前,在现行规范中并没有对干湿循环试验所用到的浸水饱和试验设备进行指定,而在现有的一些试验研究中,对试样进行浸水饱和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将试样直接置于仪器中(直剪仪、固结仪等),直接采用加水增湿的手段对试样进行干湿循环,其缺点是:试验所用仪器大多属于精密仪器,对环境湿度要求较高,加水会导致某些零部件发生锈蚀,对仪器的精度造成影响,同时也降低了仪器的使用寿命。另外,由于实验室所配置仪器的台数有限,在试验仪器上直接进行浸水饱和,试验周期太长。
二是将试验置于饱和器中,采用真空抽气对试验进行饱水处理,试样的干燥则采用自然风干,其缺点是:该干湿循环方式需要用到真空抽气设备,价格较为昂贵,且操作起来较为繁琐。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干湿循环夹具,具体设备结构如下:
一种干湿循环夹具,包括底板,顶板,n个环刀及六角螺栓,所述的n个环刀均设置于底板与顶板之间,顶板上列阵设置有n个浸水孔,浸水孔与浸水孔之间等距离设置底板与顶板经六角螺栓固定连接。所述的环刀的上、下分别与底板、顶板的浸水孔对应设置。所述的n大于等于16。所述的浸水孔为多个孔密集成环状而成。所述的顶板上浸水孔与浸水孔之间的空白处经六角螺栓与底板固定连接。
将成型后的试样连同环刀一起置于底板上,与底板上的浸水孔对齐,且在试样上下表面各垫一张滤纸,盖上顶板,用六角螺栓将试样固定夹紧。将夹紧后的试样连同夹具一起置于水中,外界水通过浸水孔进入试样中,同时由于有底板及顶板的约束,试样在浸水后不会发生崩解及变形。
采用该夹具操作简便,试验过程中试样的质量损失较小;可一次对多个试样同时进行浸水饱和,试验效率高、周期短;该夹具生产费用较低,可大幅降低试验成本。
除图1中所示4×4的结构形式外,根据试验的具体需求,本专利还可做成5×4、5×5、6×6等不同的结构形式,加快试样饱水效率,缩短试验周期。
试样通过多孔板(底板及顶板)加紧固定,方便试样进行浸水饱和,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干湿循环夹具结构示意图,其中,1、底板,2、顶板,3、环刀,4、浸水孔,5、六角螺栓。
图2为一种干湿循环夹具的左视图。
图3为底板与顶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浸水孔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干湿循环夹具,包括底板1,顶板,n(所述的n大于等于16。)个环刀3及六角螺栓5,所述的n个环刀3均设置于底板1与顶板2之间,顶板2上列阵设置有n个浸水孔4,浸水孔4与浸水孔4之间等距离设置,底板1与顶板2经六角螺栓5固定连接。所述的环刀的上、下分别与底板、顶板的浸水孔对应设置。所述的浸水孔4为多个孔密集成环状而成。所述的顶板2上浸水孔4与浸水孔4之间的空白处经六角螺栓5与底板1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峡大学,未经三峡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5643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体外粘附时间测定仪
- 下一篇:一种高准确度浆体材料保水率测试用组合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