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预制管道传输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49720.6 | 申请日: | 2014-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978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1 |
发明(设计)人: | 朱小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奥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13/00 | 分类号: | B65G13/00;B65G13/11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 代理人: | 任立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制 管道 传输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道传输装置,属于预制管道制造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管道预制生产过程中,管道的物流输送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生产手段;物流输送首先需要对管件进行输送,从而保证管件准确过度到下个工位,再进行下道工序。在焊接生产工序中,人们采用了管子传输系统对管件进行输送,从而保证管件的有效地传输到下个工位。然而业界通常采用的料架因其自身结构原因存在以下几点缺陷:1、料架无自动化传输系统,无法传输管件;2、料架水平度存在误差,管件在上容易倾斜滚动;3、料架无固定管件的挡管装置,管件停靠位置混乱不利于输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预制管道传输装置,通过合理的设计,使管子的传输从开始到传输到位仅需几秒钟时间,可提高传输的精确度,进而提高质量和效率。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预制管道传输装置,包括设置在管道输送辊道一侧的料架,所述料架上至少安装两排平行于所述输送辊道的管道传输机构,所述管道传输机构包括通过安装板安装在所述料架上的传动钢管,所述传动钢管上间隔安装摇杆,所述摇杆为三叶片式金属板;相邻两根传动钢管上的摇杆底端叶片通过连杆连接,所述连杆靠近所述输送辊道的一端通过销轴连接有第二连杆,通过所述第二连杆与安装在所述输送辊道下部的曲柄相连传动;所述料架远离所述输送辊道一侧的底部设有轨道,所述轨道上设有与所述管道传输结构配合设置的移钢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限定的技术方案是:前述的预制管道传输装置,所述料架上设有三排平行设置的传输机构,在每个传输机构的传动钢管上设有六个摇杆,确保管件能够及时有序的传输。
前述的预制管道传输装置,所述移钢机在轨道的起始位置与所述料架对应的位置上表面设有用以阻止管道移动的挡块。
前述的预制管道传输装置,为减少曲柄与连杆之间的摩擦,保证曲柄运转的顺滑,所述曲柄与连杆之间设有铜垫圈。
进一步的,前述的预制管道传输装置,所述摇杆通过焊接套与所述传送钢管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料架采用自动化传输系统,有效克服料架水平度存在误差,防止管件在上容易倾斜滚动,此外该装置还具有定位准确、便于装卸的特点,从开始到传输到位仅需几秒钟时间,可提高传输的精确度,进而提高质量和效率;料架上设置固定管件的挡管装置,让管件停靠按顺序存放,利于下一步转运输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料架的剖面视图。
图4为图2中Ⅰ点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1中Ⅱ点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3中Ⅲ点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3中Ⅳ点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1中Ⅴ点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预制管道传输装置,结构如图1指图8所示,包括设置在管道输送辊道一侧的料架,料架上至少安装两排平行于输送辊道的管道传输机构,管道传输机构包括通过安装板安装在料架上的传动钢管5,传动钢管上间隔安装摇杆3,摇杆通过焊接套8与传送钢管固定连接,料架上设有三排平行设置的传输机构,在每个传输机构的传动钢管上设有六个摇杆,摇杆为三叶片式金属板;相邻两根传动钢管上的摇杆底端叶片通过销轴10与连杆4连接,连杆4靠近输送辊道的一端通过销轴6以及挡圈9连接第二连杆4,通过第二连杆与安装在输送辊道下部的曲柄相连传动,曲柄1与连杆2之间设有铜垫圈15;料架远离输送辊道一侧的底部设有轨道16,轨道上设有与管道传输结构配合设置的移钢机7,移钢机7在轨道16的起始位置与料架对应的位置上表面设有用以阻止管道移动的挡块14。
本实施例的其中曲柄配焊在物流线的下料翻臂上,通过连杆连接至摇杆,摇杆安装在铜管上,铜管通过胀套、轴承座等固定在料架上,通过挡块固定摇杆传输过来的管件,准确定位,等待移钢机运转至下个工位。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奥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奥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497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