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器面板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33953.7 | 申请日: | 2014-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459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04 |
发明(设计)人: | 苏建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建林 |
主分类号: | H05K5/02 | 分类号: | H05K5/02;E04F13/074 |
代理公司: | 北京立成智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0 | 代理人: | 吕秀丽 |
地址: | 314000 浙江省嘉兴***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器 面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集成吊顶的电器面板。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其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室内装修尤为引人注目。集成吊顶所用的电器面板则应运而生,并且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虽然现有的电器面板的外观变幻多端,但是其功能并未有显著的改变,比如在通风方面。现有的电器面板均由一框架和一用于承载电器的面板构成,并且该框架和面板之间呈封闭式扣合在一起,同时用于通风的部位仅为面板上的通气口,这样不但会减少单位时间内的空气流通量,而且还不利于及时带走照明装置内所产生的大量热量;因此,既不利于空气流通,又不利于保护照明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了一种能够增加空气流通量的电器面板。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器面板,包括一固定框,其中还包括前面板和后面板;前面板上设有通风口和透光口,并在前面板的内侧且沿通风口的四周、透光口的四周分别设有凸缘,透光口四周的凸缘与前面板构成一灯池;在前面板的内侧且靠近外周边处设有用于隔离后面板的凸柱;后面板中心部位设有装配口,且在该装配口的內周边上设有与凸柱相对应凸耳,该凸耳上设有通孔,前面板与后面板通过螺栓穿过凸耳上的通孔并与凸柱螺合连接;后面板外侧且沿其外周边处设有一供固定框扣合的凹面。
通过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将现有电器面板的结构改进为由固定框、前面板和后面板构成,并且在前面板的内侧设有凸柱,凸柱能够使前面板与后面板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使之成为全开式的电器面板。因此,空气不但可以通过通风口进行流通,而且还可以在前面板与后面板之间的空隙中进行流通,这样就增加了空气流通量,从而解决了现有的技术问题。
为了达到后面板的美观及增大前面板与后面板之间的装配空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后面板呈盘状结构。
为了达到后面板在强度上的要求,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后面板的内侧设有加强筋。
为了使固定框与后面板之间牢固固定,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在后面板外侧的凹面处设有卡口,固定框内侧设有与卡口配合的卡舌。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外观趋于完美,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改进,固定框的外侧面与后面板的外侧面处于同一平面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固定框的主视图;
图3是固定框的右视图;
图4是前面板的主视图;
图5是图3中的AA向剖视图;
图6是后面的主视图;
图7是图5中的BB向剖视图。
图中:10.固定框、11.卡舌、20.前面板、21.通风口、22.透光口、23.凸缘、24.灯池、25.凸柱、30.后面板、31.装配口、32.凸耳、33.凹面、34.加强筋、35.卡口、321.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电器面板,主要应用在集成吊顶,包括固定框10、前面板20和后面板30。其中,前面板20可成板状或者盘状结构,本方案采用的是盘状结构,并且在底面上设有通风口21和透光口22。通风口21处也可以和现有技术一样设有通风网格,而透光口22处也可以和现有技术一样安装照明装置。
其次,在前面板20的内侧且沿通风口21的四周、透光口22的四周分别设有凸缘23,并且透光口22四周的凸缘23与前面板20构成一灯池24,在该灯池24内可以安装照明装置。同时,在前面板20的内侧且靠近外周边处设有凸柱25,该凸柱25的高度高于凸缘23的高度;而在后面板30中心部位设有装配口31,且在该装配口31的內周边上设有与凸柱25相对应凸耳32,该凸耳32上设有通孔321,螺栓穿过该通孔321旋入凸柱25内将前面板20与后面板30连接固定在一起。由于凸柱25的过分突出,所以该凸柱25能够使前面板20和后面板30之间形成一供空气流通的空隙,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成为全开式电器面板,在具有通风口21的基础上又增大了空气的流通量。在后面板30外侧且沿其外周边处设有一供固定框10扣合的凹面33,从而固定框10承载了前面板20和后面的重量。
进一步,在上述方案中,后面板30也可以呈板状或者盘状结构。本方案中采用的也是盘状结构,并且还可以在上述结构的后面板30的内侧设有若干条加强筋34,用于巩固后面板30的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建林,未经苏建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3395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