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原油取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23201.2 | 申请日: | 2014-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776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25 |
发明(设计)人: | 刘攀峰;卢风光;张杰;李丽;周立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10 | 分类号: | G01N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吴贵明;张永明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原油 取样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原油取样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原油的特点是含水率高,原油中的油包水和水包油的现象非常严重。在原油处理站中,原油脱水工艺是热化学与物理沉降结合脱水的工艺,通过原油脱水工艺最终得到的净化油是所有采油作业区的混合油。
在采油作业区的计量工作中需要采用没有添加化学破乳剂的原油作为采油作业区的油样,这样原油的实验分析才具有代表性。由于混合油中添加了化学破乳剂,在采油作业区的计量工作中不能够使用混合油。因此,需要在原油输送管道中取得高含水原油。
现有技术中,在原油输送管道中取得油样的取样方式是使用较大的容器接取高含水原油,然后将容器倒置分层,分层后将容器底部的水放出留取上部的原油。
当需要较多的原油时,由于高含水原油中含水量大约在70%~80%,可能需要反复操作多次才能取到足够的原油。这样造成取样的工作量较大。同时,容器底部的污水直接排放掉,污水能够污染环境,进而造成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原油取样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取样工作量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原油取样装置,包括:分离壳体,具有内腔,分离壳体包括原油进口、中部出油口和第一底部出水口,原油进口、第一底部出水口与原油输送管道均连接,原油输送管道和分离壳体形成循环回路。
进一步地,原油取样装置还包括出油管道,出油管道连接在中部出油口上。
进一步地,原油进口与原油输送管道通过第一管道连接,在第一管道上设有第一开关阀。
进一步地,原油取样装置还包括污水收集容器,污水收集容器包括顶部进水口和第二底部出水口,顶部进水口位于第一底部出水口的下方,第二底部出水口与原油输送管道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底部出水口与原油输送管道通过第二管道连接,在第二管道上设有第二开关阀。
进一步地,在第二管道上设有水泵。
进一步地,原油进口通过第一管道连接到原油输送管道的上游,第二底部出水口通过第 二管道连接到原油输送管道的下游。
进一步地,在出油管道上设有第三开关阀。
进一步地,原油取样装置还包括出水管道,出水管道设置在第一底部出水口处,出水管道的出口通过顶部进水口伸入至污水收集容器中。
进一步地,在出水管道上设有第四开关阀。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原油取样装置包括分离壳体,分离壳体具有内腔,分离壳体包括原油进口、中部出油口和第一底部出水口,原油进口、第一底部出水口与原油输送管道均连接,原油输送管道和分离壳体形成循环回路。根据原油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即原油轻浮在水面上的原理,高含水原油通过原油进口进入到分离壳体中,高含水原油在分离壳体中静止分层,分层后将原油从中部出油口放出得到油样。使用上述原油取样装置就不需要操作人员反复将容器倒置分层取得油样,只需要一个操作人员即可完成取样工作,有效地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有效地缩短了取样时间,还有效地提高了取样操作的安全系数。同时,污水及部分原油从第一底部出水口输送至原油输送管道中,这样将污水及部分原油打回系统中,有效地减少浪费,还有效地避免污染环境。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原油取样装置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原油取样装置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原油取样装置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原油取样装置的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分离壳体; 11、原油进口;
12、中部出油口; 13、第一底部出水口;
20、污水收集容器; 21、顶部进水口;
22、第二底部出水口; 31、出油管道;
32、第一管道; 33、第二管道;
34、出水管道; 41、第一开关阀;
42、第二开关阀; 43、第三开关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232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