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晶振起振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15028.1 | 申请日: | 2014-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291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8 |
发明(设计)人: | 翟亚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翟亚楠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1000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振起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晶振起振检测装置,属于电子器件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晶振是单片机系统中常用的用于提供时钟频率的电子器件。然而,一个晶振能否正常起振通过普通的万用表是无法测得的,而一台专业的晶振起振检测装置结构十分复杂,且成本较高,普通的小型企业很难接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提出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晶振起振检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以上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晶振起振检测装置,包括双脚排母、三极管、二极管、发光二极管、反向斯密特触发器、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以及第三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分别连接双脚排母的一脚、第一电阻的一端和三极管的基极,第一电容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二电容的一端、第三电容的一端、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二电阻的一端,第三电容的另一端与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二极管的阴极分别连接第三电阻的一端和反向斯密特触发器的信号输入端,第四电阻的一端与反向斯密特触发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三极管的集电极以及发光二极管的阳极均接入电源,双脚排母的另一脚、第二电容的另一端、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以及第三电阻的另一端均接地。
优选地,所述三极管采用NPN三极管。
优选地,所述反向斯密特触发器采用74HC14。
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将晶振起振时产生的交变信号处理为可驱动发光二极管的电平信号,从而使检测人员能通过发光二极管的亮灭来判断晶振是否正常起振,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尤其适合在小型企业进行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地介绍: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双脚排母J1、三极管Q1、二极管D1、发光二极管L1、反向斯密特触发器U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以及第三电容C3;所述第一电容C1的一端分别连接双脚排母J1的一脚、第一电阻R1的一端和三极管Q1的基极,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二电容C2的一端、第三电容C3的一端、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1的阴极分别连接第三电阻R3的一端和反向斯密特触发器U1的信号输入端,第四电阻R4的一端与反向斯密特触发器U1的信号输出端连接,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L1的阴极连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三极管Q1的集电极以及发光二极管L1的阳极均接入电源,双脚排母J1的另一脚、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以及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均接地。
所述三极管Q1采用NPN三极管,用于将被测晶振产生的振荡信号进行跟随和放大。所述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均为晶振的谐振电容,用于辅助被测晶振进行起振;所述第三电容C3为耦合电容,用于隔断直流,同时让交变信号通过;所述反向斯密特触发器U1采用PHILIPS公司的74HC14,当反向斯密特触发器U1的输入端电压高于触发器阀值时,反向斯密特触发器的输出端输入低电平;所述双脚排母J1采用深圳市扬展科技有限公司间距为5.08mm的双脚排母。
检测时,先将被测晶振的两个引脚分别插入双脚排母J1的两个插孔中,之后将电源接通,此时,如果是良好的晶振会开始起振并产生交变信号,该交变信号先经过三极管Q1放大,然后经过第三电容C3耦合,再经过二极管D1检波后产生正向电压,并传给反向斯密特触发器U1,由于该正向电压会高于反向斯密特触发器U1的输入阀值,反向斯密特触发器U1的输出端拉为低电平,发光二极管L1的阳极电压大于阴极电压,发光二极管L1发出亮光。如果晶振不能正常起振,晶振就无法产生能够通过第三电容C3的交变信号,反向斯密特触发器U1的输入端电平被下拉电阻R3拉低,反向斯密特触发器U1的输出端输出高电平,发光二极管L1两端电压相同,不发出亮光。这样一来,检测人员只要通过发光二极管L1的亮灭,就可以判断被测晶振是否能够正常起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翟亚楠,未经翟亚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1502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