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楼救援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597626.0 | 申请日: | 2014-09-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474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1 |
| 发明(设计)人: | 杨有松;杨双辰;徐子奇;张海馨;刘赟;刘仲禹;赵迎;吴倩倩;郭微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
| 主分类号: | A62B1/04 | 分类号: | A62B1/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30000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楼 救援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楼救援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里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一旦发生火灾,救援和逃生问题非常棘手,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国现有的失火救援设备有:消防云梯、高空缓降器等。现有的火灾解救援设备存在以下问题:1、高度制约,从救援角度看,消防人员难以通过现有装备,如消防云梯等,达到50米以上的高度实施救援,只能望楼兴叹。2、现有设备安全稳定性差,从逃生角度看,目前国内拥有简易的绳绛高空缓降装置,但因逃生者使用该装置受多种客观因素限制,如下降时自转;操纵困难;或因心里紧张,风速大等因素,导致逃生者使用失败,此外,老幼病残等行动不便者也难以使用现有技术中的设备。
因此,现有技术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楼救援系统,以提高火灾救援的及时性与安全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方案包括:
一种高楼援救系统,其包括用于设置在楼顶的复合运动机构,其中,复合运动机构包括第一固定座、第二固定座、第三固定座与第四固定座,第一固定座、第二固定座位于第三固定座、第四固定座后方,其呈方形布局,第一固定座上铰接有第一连接杆,第二固定座上铰接有第二连接杆,第三固定座上铰接有第三连接杆,第四固定座上铰接有第四连接杆;第一连接杆与第三连接杆上端设置有第一悬臂梁,第二连接杆与第四连接杆上端设置有第二悬臂梁;第一连接杆上铰接有第一拉杆,第一拉杆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二拉杆,第二拉杆的另一端铰接在第一悬臂梁上,第一拉杆与第二拉杆的铰接点上设置有第一竖直杆,第一竖直杆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一悬臂梁上;第二连接杆上铰接有第三拉杆,第三拉杆的另一端铰接有第四拉杆,第四拉杆的另一端铰接在第二悬臂梁上,第三拉杆与第四拉杆的铰接点上设置有第二竖直杆,第二竖直杆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二悬臂梁上;复合运动机构出于伸展状态,第一拉杆与第二拉杆的饺接点、第三拉杆与第四拉杆的铰接点均卡顶在对应楼顶边缘处;第一悬臂梁与第二悬臂梁均伸出楼顶边缘,第一悬臂梁与第二悬臂梁上均设置有导轨,导轨上设置有折叠式救生舱。
所述的高楼救援系统,其中,上述第三连接杆上设置有第一推杆,第四连接杆上设置有第二推杆,第一推杆与第二推杆均配置有驱动机构。
所述的高楼救援系统,其中,上述折叠式救生舱包括三层折叠式单元,每个折叠式单元包括一底板与四个伸缩杆,四个伸缩杆固定在底板的四角,上一层折叠式单元的底板兼作下一层折叠式单元的顶板;位于最上层的折叠式单元设置有一盖板。
所述的高楼援救系统,其中,上述导轨为钢索。
所述的高楼援救系统,其中,上述复合运动机构与折叠式救生舱配置有一控制中心。
所述的高楼援救系统,其中,上述控制中心包括中央处理器、烟雾探测传感器、火灾报警器、复合运动机构控制模块、延时控制器与折叠式救生舱模块,烟雾探测传感器、火灾报警器、复合运动机构控制模块均与中央处理器通信连接,折叠式救生舱模块通过延时控制器与中央处理器通信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楼救援系统,巧妙的采用了楼顶布设方案,构思新颖,解决了救火过程中攀高难题,救援与逃生工作基本实现自动化控制,报警后只要接通电源即可展开救援行动,实现了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传动简单灵活;合理的使用机械传动机构并将传动机构与支撑结构有机结合,并且实现了救生舱位移的精确控制,使系统简单牢固,承载能力强,展开、收起自如,速度灵活调节,充分运用钢索的数量,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尤其是采用可折叠以及防火材料制作救生舱,使救生舱的工作安全、快速、准确,大幅度提高了救援速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复合运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高楼救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控制中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楼救援系统,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未经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9762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携式伪基站侦测设备
- 下一篇:一种交互式物流信息终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