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银耳接种的开口提薄膜片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93113.2 | 申请日: | 2014-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068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8 |
发明(设计)人: | 吴耀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庆元县农福食用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1/04 | 分类号: | A01G1/04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郑汉康 |
地址: | 323000 浙江省丽***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银耳 接种 开口 薄膜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银耳接种领域的装置,尤其是一种银耳接种的开口提薄膜片装置。
背景技术
银耳生产自上世纪七十年代用代料栽培开始至今一直都用传统繁复的工艺,现今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越来越少,用工成本越来越高,熟练操作的人员更是少之又少。
银耳栽培的传统工艺是:先剪用来密封接种孔的胶布、再将原料装袋成菌棒并在菌棒上打孔、接着在孔处贴胶布密封、然后对密封好的菌棒进行灭菌、经过冷却后撕除胶布、接着进行接种并在接种后贴回胶布、最后才是叠堆培养。由于银耳的生长特性与众多食用菌的特性完全不同,接种一个口即长一朵银耳,生长期短(从生产到采收结束一个周期40天左右),菌种的特性(种龄7天,菌丝吃料一半即搅碎立即使用)。接种口要求有利于供氧,用种量很少但又要均匀。虽然每一根菌棒上一般只打孔3-4个,但是银耳栽培所需的菌棒数量较大,一般都是以万为单位计,因此每万棒共4万个孔需预先将3.3公分的胶布条剪成3.3X3.3公分的小片, 即4万片, 原料装袋后需打孔4万个,接着贴胶布需4万片,灭菌后4万孔胶布还需撕开接种,接种后再贴回,因此需专业熟练劳动力20多人两个工作日。人员繁杂造成的打孔不均,场地容易受到污染,成品率无法保障等缺陷一直是制约银耳生产的瓶颈。
因此人们研究了机械的打孔装置,但是现有的打孔装置大都是挤压头形式,通过挤压的方式形成接种孔,挤压属于从外向内的方式,菌棒表面的薄膜也被挤压凹陷入接种孔内,打孔装置退回后薄膜会留在接种孔内影响银耳菌种的供氧、菌丝的定植和银耳长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的银耳接种的采用挤压的打孔方式,使得薄膜留在接种孔内影响银耳菌种的供氧、菌丝的定植和银耳长出的缺陷,提供一种银耳接种的开口提薄膜片装置,打孔时将菌棒表面的薄膜切断,通过薄膜提片杆将被切断的薄膜提起与菌棒分离。
本实用新型还解决了现有的银耳接种的采用挤压的打孔方式,容易产生较深的接种孔,影响菌种接种,也使得薄膜被挤压入接种孔内的缺陷,提供一种银耳接种的开口提薄膜片装置,采用切割的方式完成打孔,不会产生较深的接种孔,菌棒表面的薄膜被切断且不会挤压入接种孔,再由薄膜提片杆提起与菌棒分离。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银耳接种的开口提薄膜片装置,包括穿设于菌棒打孔管内的薄膜起片杆,薄膜起片杆的端部为薄膜提片部,薄膜起片杆连接有驱动装置。菌棒打孔管将菌棒表面的薄膜切断,薄膜起片杆通过薄膜提片部将被切断的薄膜提起与菌棒分离,露出银耳接种孔,薄膜不会影响菌丝定植和银耳生长;薄膜提片部可以是多种结构,比如螺纹状、比如毛刺状、比如葫芦状、比如吸盘状。
作为优选,薄膜起片杆的端部为尖端,薄膜提片部处于尖端以上部位,薄膜提片部为设置于薄膜起片杆外表的外螺纹。尖端扎透薄膜,使得外螺纹与薄膜相接触,便于将薄膜提起,而且尖端扎透薄膜是一种挤压扩张的方式,薄膜会有一个收缩,这个收缩使得薄膜留在外螺纹上不会轻易掉落。
作为优选,薄膜起片杆外部套置有中空的杆状结构的薄膜退片部件,薄膜退片部件对应薄膜提片部的一端为弯折的退片部。通过薄膜退片部件将薄膜从薄膜起片杆上脱落。
作为优选,薄膜起片杆在薄膜提片部所在位置的两侧设置有与薄膜起片杆轴线方向平行的退片槽,薄膜退片部件为伸入到退片槽内的退片钩。
作为优选,退片槽的横截面呈圆形,退片钩对应退片槽的表面为弧面,退片钩外螺纹的表面为平面。
作为优选,薄膜起片杆为两端通的中空结构,薄膜提片部位喇叭状的吸盘,薄膜起片杆的尾端通过软管连接有真空机。
作为优选,连接薄膜起片杆的驱动装置采用起片气缸,有起片气缸驱动薄膜起片杆移动;或者驱动装置采用杠杆机构,由杠杆与薄膜起片杆相铰接,杠杆摆动驱动薄膜起片杆移动。
作为优选,菌棒打孔管具有封闭状的刃口,刃口围成一个圆形,菌棒打孔管通过连接杆与打孔驱动机构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菌棒打孔管将菌棒表面的薄膜切断,薄膜起片杆通过薄膜提片部将被切断的薄膜提起与菌棒分离,露出银耳接种孔,薄膜不会影响菌丝定植和银耳生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2所示薄膜起片杆端部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庆元县农福食用菌研究所,未经浙江省庆元县农福食用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9311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