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恒温式油气吸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65297.1 | 申请日: | 2014-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591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8 |
发明(设计)人: | 张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能东讯新能源科技(大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02 | 分类号: | B01D53/02 |
代理公司: | 大连星海专利事务所 21208 | 代理人: | 花向阳 |
地址: | 116023 辽宁省大***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恒温 油气 吸附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恒温式油气吸附装置,属于利用冷却水与吸附剂间接换热的原理,解决活性炭吸附油气所产生的吸附热问题,达到在一定温度区间内保持恒温的吸附装置,应用在炼油厂、油品库、加油站等油气回收系统中。
背景技术
在粗放式管理模式下,车用汽油等轻质成品油在储存、装卸、运输、销售过程中,其中轻质组分易挥发至空气中形成明显的油品损耗(又称油气挥发,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国标规定以非甲烷总烃计)。油气的挥发不仅带来宝贵石油资源的浪费、降低油品质量,更为重要的是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带来健康、安全、经济损失等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油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伴随而来的油气挥发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愈发显现,因此积极回收、控制、减排挥发的油气对石油资源并不丰富、大气环境质量不容乐观的我国而言就显得非常紧迫。
欧美等发达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已经陆续开展了油气排放污染控制工作,已经建立和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环保设备、油汽回收系统及相应认证体系以及成功的运行管理经验。我国环境保护部高度重视汽油储运销过程中的油气排放污染控制,并于2007年颁布了《储油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950—2007)、《汽油运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951—2007)、《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951—2007)三项标准,其中对油气的排放中非甲烷总烃的浓度不得高于25g/m3。油气处理装置常用的油气回收技术有吸附法、吸收法、冷凝法、膜分离法及几种方法之间的优化组合。其中吸附法是最有效的控制油气低浓度的排放,原理是利用活性炭等吸附剂对油气/空气混合气的吸附力的大小,实现油气和空气的分离。其优点是操作简单、生产运行好、吸脱附率高,对长期运行和间歇运行都适用,并可以使尾气浓度控制在很小的指标内;最为明显的缺点为进口油气浓度很大时,吸附热效应明显,温度急剧升高,提高装置的运行的危险及造成了操作人员的安全隐患。基于上述现状,开发一种有效合理控制活性炭的吸附放热效应的装置十分必要。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上述吸附装置的安全运行,有效合理控制活性炭吸附放热效应,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恒温式油气吸附装置,该装置运行安全、冷却液易得、工艺简单、制造成本及运行成本较低。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恒温式油气吸附装置,包括一个由上封头和下封头封闭的筒体、一个油气进气口、一个油气出气口、一个冷却水进口、一个冷却水出口、一个放炭口、一个人孔,它还包括一个上隔板、一个下隔板和冷却水管道,所述上隔板设置在筒体的内上部,下隔板设置在筒体内下部,冷却水管道的上端固定连接上隔板并与冷却水进口连通,冷却水管道的下端固定连接下隔板并与冷却出进口连通,在冷却水管道与筒体之间构成放置活性炭的空腔,在筒体上设置一个温度变送器,在上封头上设置一个温度变送器和一个压力变送器。
所述冷却水管道布置在相间45度角的中心线上,并在每条中心线的圆半径上均布4个冷却水管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这种恒温式油气吸附装置包括筒体、封头、油气进气口、油气出气口、放炭口、人孔、冷却水进口、冷却水出口、活性炭、上隔板、下隔板、冷却水管道、温度变送器、压力变送器等组成。当油气通过进气口进入吸附装置后,其中烃类分子被活性炭吸附(空气经过出气口排出),同时吸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被冷却水管道中的冷却水置换。该装置有效的避免了活性炭吸附油气所产生热量导致温度过高的问题,提高了吸附效率,减少投资、使系统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恒温式油气吸附装置的结构剖视图。
图2是一种恒温式油气吸附装置的结构俯视图。
图3是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中:1、筒体,2、上封头,3、下封头,4、油气进气口,5、油气出气口,6、放炭口,7、人孔,8、冷却水进口,9、冷却水出口,10、上隔板,11、下隔板,12、活性炭,13、冷却水管道,14、温度变送器,15、压力变送器,16、温度变送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特举具体实例并配合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能东讯新能源科技(大连)有限公司,未经中能东讯新能源科技(大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6529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