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唾液采集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53632.6 | 申请日: | 2014-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304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13 |
发明(设计)人: | 杨俊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俊杰 |
主分类号: | G01N1/14 | 分类号: | G01N1/14;G01N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瑞思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1 | 代理人: | 李涛;袁红红 |
地址: | 250014 山东省济南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唾液 采集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唾液采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唾液采集设备。
背景技术
人的唾液主要分泌自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正常成人每日分泌唾液约1000至1500毫升左右,其中下颌下腺分泌量占70%,腮腺分泌量占25%,舌下腺分泌量占5%。唾液是一种包含多种生物大分子和微生物的复杂混合物,其中含有DNA、RNA,脂肪酸,蛋白质,各种细菌和病毒,以及人体中可以用来做病理诊断的其他有用的分子。与采集血液样品相比,唾液采集和唾液检测简单方便、安全可靠、成本低具有非侵入性,即使在家里也可进行。由此可见,唾液分析技术避免了采血的痛苦及取尿的尴尬,减少了看病者心理和身体上的压力。除此之外,唾液测试可以大大降低血液传染病的发生率。
近年来,科学家认识到对唾液的分析将有利于病症的诊断和及早治疗,为生物分子诊断开辟新的时代。唾液诊断法简易可行,无痛无害、成本低廉且便于操作。随着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基于唾液为样本的检测手段已经十分灵敏,比如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能通过放大作用,将以前难以发现的超微量核酸检测出来。唾液样本同样适用于高通量技术平台,如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组的开发和应用。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DNA芯片、微生物基因芯片、生物质谱、蛋白质芯片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已被成功用于唾液疾病标志物分子的开发和定量分析。
唾液除可用于艾滋病和口腔疾病(如口腔癌,牙周病,口干症等)的检测 外,还可用于系统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乙肝、肺癌、胰腺癌、乳腺癌、卵巢癌、胃癌等)的检测。同时,唾液检测还可以用于遗传疾病(如先天性耳聋)、心理和精神方面的疾病(如抑郁症、自闭症)、新生儿健康筛查及青少年天赋基因筛查等领域。
作为对传统检测手段的革新,唾液检验已逐步成为检测疾病和监测健康的主要手段,这一观点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取得共识。目前,应用于核酸研究及基因检测的唾液采集器,主要是通过吐、刮唾液为主,对于婴儿、儿童及老人等人群的采集和保存非常不便,尤其是对于宠物及牲畜的唾液采集和保存更是包含极大的工作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唾液采集设备,通过设置吸管的唾液管,能够实现自助或通过他人辅助完成唾液采样;此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设置稳定液保存管,能够实现在室温状态下长期保持唾液样本中DNA和RNA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唾液采集设备,包括吸管、唾液管以及稳定液保存管,所述唾液管包括密封盖。
所述唾液管内设置有针状取液机构,用于获取稳定液保存管中的稳定液。
所述取液机构为一端设有针尖的棒体。
所述稳定液保存管设置有能被针尖刺穿的取液区。
所述针尖呈锥形、双叶形、三叶形、四叶形、五叶形或六叶形。
所述唾液管的底部呈锥形或圆弧形。
所述唾液管还包括无底保护壁,所述无底保护壁包围所述唾液管的底部。
所述设有针尖的棒体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唾液管内壁上,所述棒体呈曲线形或直线形。
所述吸管能够放置于所述唾液管内。
所述设有针尖的棒体位于所述唾液管的中心线上,当所述吸管放置于所述唾液管内时,所述棒体穿过所述吸管的管口位于所述吸管内。
所述密封盖设置有配合唾液管外螺纹的内螺纹达到旋拧密封,或者所述密封盖设置密封圈和卡扣达到卡合密封。
所述稳定液保存管的取液区采用聚酯薄膜材料。
所述唾液管长度为6.0~12.0cm,直径为1.5~1.8cm,壁厚为0.05~0.15cm。
所述棒体长度为3.0~7.0cm,所述棒体直径为0.2~0.6cm,所述针尖厚度为0.05~0.15cm。
所述稳定液保存管长度为2.0~6.0cm,直径为1.0~1.5cm,壁厚为0.05~0.15cm。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唾液采集设备,通过设置吸管的唾液管,能够实现自助或通过他人辅助完成唾液采样;此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设置稳定液保存管,能够实现在室温状态下长期保持唾液样本中DNA和RNA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唾液采集设备同样适用于血液、尿液等人体及动物体其他样本的采集与保存。与其他产品相比,具有采集适用范围广泛、体积轻巧、生态环保、便于携带与运输等优势。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俊杰,未经杨俊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5363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气化性防锈球
- 下一篇:一种内置空压机的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