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树脂脱溶釜惰性气体输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50304.0 | 申请日: | 2014-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934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14 |
发明(设计)人: | 韩建伟;贾泉;常杨军;常伟岗;曹祥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泰特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19/00 | 分类号: | B01J19/00;B01J4/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王锡伍 |
地址: | 225400 江苏省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树脂 脱溶釜 惰性气体 输送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化工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树脂脱溶釜惰性气体输送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树脂脱溶是在反应釜中进行,并且在反应过程中要不断地充入惰性气体(或者氮气)。考虑到气体要尽可能均匀地与反应物接触,所以要购置专用反应釜,该反应釜下部的侧壁上开有一个通气孔。虽然是从反应釜下部通入气体,但是从一侧面通入气体,其均匀度也不够理想(可以在反应釜侧壁上多开一些通气孔,但是问题在于对反应釜本身的力学特性有一定影响,以及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新的树脂脱溶釜惰性气体输送结构,包括反应釜。还包括盘管和直管;盘管围成圆形的直径与反应釜的内径对应,盘管在反应釜内的下部位置,且盘管围成圆形所在平面垂直于反应釜的轴线;所述直管的一端连接盘管,另一端连接有阀门且伸出反应釜的上表面;所述盘管上开有多个出气孔;各个出气孔朝向斜上方;在任一出气孔所在的反应釜的轴向截面上,出气孔的轴线、反应釜的轴线、以及反应釜顶面对应直线,这三条直线相交;对于所述盘管上的各个出气孔的间距中,从靠近直管连接处到远离直管连接处,间距逐渐变小;所述出气孔上设有止回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的采用盘管加直管的通气管结构即可使用现有的反应釜实现均匀通气的目的。同时,出气孔的特定朝向,使气体形成特定的循环路径,进一步确保了气体与反应物的均匀充分接触。同时,出气孔间距的不同也确保了出气的均匀性。止回装置的设置,防止反应物堵塞出气孔。
所述出气孔设有内螺纹;所述止回装置包括外壳、压帽、钢珠和压簧;所述外壳的外壁上设有与出气孔的内螺纹对应的外螺纹;所述外壳的上部设有外螺纹,压帽设有内螺纹,压帽旋在外壳的上部;所述外壳的内腔为下小上大的喇叭形状;压帽顶部设有圆形中空,压帽顶部的外缘设有折边,折边朝向中空;所述钢珠的球直径大于内腔的下部开口直径,同时也大于压帽顶部中空的直径;所述压簧在压帽顶部和钢珠之间。
采用本结构止回装置,与出气孔连接灵活,结构简单。钢珠材料使用304不锈钢,避免了反应物腐蚀钢珠,进而堵塞出气孔。
所述压帽的中空上设有丝网。
通过丝网,进一步把气泡变小,使气体与反应物充分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气体与反应物接触均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止回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反应釜1、盘管 2、直管 3、外壳 4、压帽 5、钢珠 6、压簧 7、丝网 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如下:
如图1,一种树脂脱溶釜惰性气体输送结构,还包括盘管和直管;盘管围成圆形的直径与反应釜的内径对应,盘管在反应釜内的下部位置,且盘管围成圆形所在平面垂直于反应釜的轴线;所述直管的一端连接盘管,另一端连接有阀门且伸出反应釜的上表面,且直管靠近反应釜的内壁;所述盘管上开有多个出气孔;各个出气孔朝向斜上方;在任一出气孔所在的反应釜的轴向截面上,出气孔的轴线、反应釜的轴线、以及反应釜顶面对应直线,这三条直线相交;对于所述盘管上的各个出气孔的间距中,从靠近直管连接处到远离直管连接处,间距逐渐变小;所述出气孔上设有止回装置。
如图2,所述出气孔设有内螺纹;所述止回装置包括外壳、压帽、钢珠和压簧;所述外壳的外壁上设有与出气孔的内螺纹对应的外螺纹;所述外壳的上部设有外螺纹,压帽设有内螺纹,压帽旋在外壳的上部;所述外壳的内腔为下小上大的喇叭形状;压帽顶部设有圆形中空,压帽顶部的外缘设有折边,折边朝向中空;所述钢珠的球直径大于内腔的下部开口直径,同时也大于压帽顶部中空的直径;所述压簧在压帽顶部和钢珠之间。所述压帽的中空上设有丝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泰特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泰特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503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铜锌合金的表面强化处理方法
- 下一篇:一种铜材表面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