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身钣金试制侧整形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42801.6 | 申请日: | 2014-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081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张一鹏;魏国光;谯波;秦亚涛;石玫;孟庆磊;董煜;李云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B21D37/12;B21D1/12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杜森垚;朱世林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试制 整形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试制侧整形模具,具体涉及一种车身钣金试制侧整形模具。
背景技术
试制要求以最小的成本,最短的周期以及较高的质量标准完成样车或者样件的制作。
量产冲压模具的制造周期为8~12个月,试制冲压模具的制造周期为45~60天左右。白车身试制冲压模具的费用约为量产模具费用的5~10%。由于周期和费用的不同,试制与量产的工艺差别较大。
车身钣金制作中,大多数零件的成形工艺为一序拉延。侧围、翼子板等由于涉及到侧整形工序,是工艺最为复杂的零件,其成本最高周期最长。
目前量产针对侧整形往往采用斜楔标准件等装配模具完成侧整形工序,主要有吊装式、水平式、倾斜式等,其模具结构复杂,采购制造周期长,成本高。国外试制常采用带有水平方向冲压的压机,模具结构可相对简化,但是对于模具设计、冲压调试提出较高的要求且需要投入专用的冲压设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车身钣金试制侧整形模具,在周期和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利用普通液压机实现侧整形工序的试制,使得模具结构大为简化,成本和周期均满足试制要求。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身钣金试制侧整形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通用模座、侧整形凹模、至少一个夹紧机构、至少一个定位机构、压边圈和凸模,凸模和压边圈置于压床下垫板上方,且压边圈位于凸模的外侧,通用模座固定于压床上垫板下方,侧整形凹模固定在通用模座下方,夹紧机构和定位机构固定在侧整形凹模侧壁上,凹模和压边圈采用外导向,压边圈和凸模采用内导向。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身钣金试制侧整形模具的改进方案,在所述侧整形凹模和压边圈的接触处设有空开避让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针对现有的冲压设备完成了侧整形工序;通用模座的使用,使得零件侧整形工序冲压方向由水平变为垂直得以实现,降低了凹模本体的高度,且通用模座还可以应用于后续类似模具的使用;通过在凹模上设置空开避让结构,消除了侧整形之后无法退件或者零件变形的问题;通过使用装配式而非凹模本体的定位机构和夹紧机构,提高了定位精度,降低了铸造和数控加工工艺难度;由于没有斜楔标准件的使用,减小了现场模具钳工装配调试的工作量,缩短试制周期,节约试制模具费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身钣金试制侧整形模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身钣金试制侧整形模具的主视图
图3为图2中沿B-B处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细节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身钣金试制侧整形模具的定位机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身钣金试制侧整形模具的夹紧机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身钣金试制侧整形模具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
1.通用模座,2.侧整形凹模,3.夹紧机构,4.定位机构,5.压边圈,6.凸模,7.定位销,8.定位支座,9.夹紧器,10.过渡板,11.型面支撑,12.压紧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参阅图1至图3,车身钣金试制侧整形模具,包括通用模座1、侧整形凹模2、至少一个夹紧机构3、至少一个定位机构4、压边圈5和凸模6。凸模6和压边圈5置于压床下垫板上方,且压边圈5位于凸模6的外侧,通用模座1固定于压床上垫板下方,侧整形凹模2固定在通用模座1下方,夹紧机构3和定位机构4通过螺栓固定在侧整形凹模2侧壁上,凹模2和压边圈5采用外导向,压边圈5和凸模6采用内导向。
参阅图4,在侧整形凹模2和压边圈5的接触处设有空开避让结构,具体为侧整形凹模2在其与压边圈5接触位置的边缘设有直角凸边,而压边圈5在其与侧整形凹模2接触位置设有斜坡凸边,由此在侧整形凹模2和压边圈5的接触处边沿形成一定间隙。空开避让结构的设置能够保证侧整形之后的零件方便区间,避免“暴力”破坏零件。
参阅图5,定位机构4,由定位销7和定位支座8构成,定位销7固定在定位支座8顶端的圆槽内,定位支座8底部设有多个通孔,用于与侧整形凹模2进行螺栓连接。
参阅图6,夹紧机构3由夹紧器9、过渡板10、型面支撑11和压紧块12构成,夹紧机构3通过型面支撑11与侧整形凹模2螺栓连接。
通用模座1、侧整形凹模2、压边圈5和凸模6的材料为灰铁,夹紧机构3和定位机构4可以根据工艺采用铸铁或者钢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428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