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采集稻飞虱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26442.5 | 申请日: | 2014-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477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31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红;李凤良;金剑雪;程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M5/00 | 分类号: | A01M5/00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李亮;程新敏 |
地址: | 550006 贵州省贵阳***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集 稻飞虱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病虫害防治领域,尤其是一种采集稻飞虱的装置。
背景技术
稻飞虱,昆虫纲同翅目(Homoptera)稻飞虱科(Delphacidae)害虫。常见种类有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田间以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发生严重。本实用新型尤其针对褐飞虱与白背飞虱的采集和相关试验的开展。稻飞虱的特点是体型小,繁殖快,若虫活跃,成虫有翅能飞。稻飞虱以刺吸植株汁液为害水稻等作物,还传播植物病毒病,是农业的重要害虫,开展田间虫害预测预报、田间药效评价、田间种群敏感性或抗性(检)监测等研究可为稻飞虱的防控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特别是室内生测试验通常需要大量虫源,快速简便采集虫源的方法显得尤为必要。
试虫采集是试验开展中关键的第一步,试虫的多少、试虫的体质和试虫发育的整齐度等往往关系到试验的成败,稻飞虱采集总的要求“适时采集,防止饥饿,简便快速”,要实现稻飞虱采集要求需要解决三个方面问题:一是及时了解田间种群发育动态;二是稻飞虱四处跳跃,消耗体力,易受饥饿,影响体质;三是采集时间紧,任务重,长时间繁杂的田间采集过程中易受高温,晒太阳,这与现代农业生产追求低成本、省力化、高收益的目标背道而驰。
稻飞虱采集常用的是瓷盘法、捕虫网法,瓷盘相对较重不利操作,瓷盘口浅稻飞虱善跳,不易捕捉保存,且瓷盘法采集试虫还要借助吸虫器,再将试虫从吸虫器中转移到接虫杯中,往往采集过程需要两个人合作完成采虫,程序繁杂,效率低,所需采集时间较长,对低龄若虫有一定的伤害,且难以捕捉到成虫,捕虫网仅限于捕捉稻飞虱有翅成虫,一般试验都不会直接利用田间采集的成虫,这样就必须在室内繁殖,但往往有翅成虫繁殖后代能力不如无翅成虫强,且捕捉过程会同时带入各种天敌和杂物,常规方法中都存在采集数量不多,需要室内饲养繁殖至下一代甚至下两代才能开展试验,这不利于开展敏感性或抗药性测定试验的进行,尤其是测试药剂品种多、任务重的情况下。
由于稻飞虱采集经常在水稻田间、泥水中操作,尤其是夏天的高温暴晒环境下进行,时间紧,任务重,长时间繁杂的采集过程还会出现个别人员中暑、昏倒等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集稻飞虱的装置,它能适时、快速的采集,防止稻飞虱饥饿,减少了稻飞虱采集中的技术环节,实现了高效化采集,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采集稻飞虱的装置,包括两端敞口的透明管,在透明管内设连根稻茎,在透明管的底端设有脱脂棉,脱脂棉包覆连根稻茎的根部,在透明管的顶端设有海绵塞;另设有带柄漏勺。
所述的透明管底端开口的直径为2-4cm,顶端开口的直径为7-9cm。
所述的带柄漏勺的漏勺孔径为20-30目,其柄漏勺的漏勺口直径为7-9cm。
由于采用了上述结合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透明管作为采集容器,并在透明管中设置连根稻茎作为稻飞虱的食源,利用带柄漏勺作为收集工具,减少了使用吸虫器吸取试虫及转移试虫的环节,更是避免了采集过程稻飞虱四处扩散,四处逃逸,从而提高了采集数量,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了采集时间偏长而导致的人员中暑、昏倒等安全事故;且保证采集的稻飞虱有地方待,有东西吃,免受饥饿,从而增强了稻飞虱体质,提高了实验进度,能有效减轻劳动强度,提高采集试虫的积极性,高效率还给人愉悦感和成就感。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方便,效果理想。
附图说明
图1 本实用新型的盛放稻飞虱装置结构图;
图2 本实用新型的漏勺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1-透明管,2-脱脂棉,3-海绵塞,4-漏勺,5-连根稻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集稻飞虱的装置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两端敞口的透明管1,在透明管1内设连根稻茎5,在透明管1的底端设有有脱脂棉2,脱脂棉2包覆连根稻茎5的根部,在透明管1的顶端设有海绵塞3;另设有带柄漏勺4;所述的透明管1底端开口的直径为3cm,顶端开口的直径为8cm;所述的带柄漏勺4的漏勺孔径为25目,其柄漏勺4的漏勺口直径为8cm。
本实用新型于2012~2014年在贵州贵阳、遵义、平塘、平坝、黔西、玉屏等地开展田间白背稻飞虱、褐飞虱采集,并在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昆虫实验室进行10余种药剂的抗药性(敏感性)测定研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2644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