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分仓式红外摄像机的防眩光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85750.8 | 申请日: | 2014-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691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31 |
发明(设计)人: | 黄学禹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学禹 |
主分类号: | H04N5/225 | 分类号: | H04N5/225;H04N5/33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冯剑明 |
地址: | 529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仓式 红外 摄像机 眩光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防监控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分仓式红外摄像机的防眩光结构。
背景技术
在当代,监控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安防方面的用途,居住小区、商场、办公大楼等地方常见到用于监控的摄像机。其中,如图1所示的球形红外摄像机由于其具有良好的拍摄能力和密封性,得到广泛的应用。所述的球形红外摄像机包括壳体1和透明的球罩2,壳体1上安装有可转动的镜头和红外光源,球罩2覆盖在壳体1上达到密封镜头和红外光源的效果。
参照图2,现有的球形红外摄像机中的一种是采用两块分隔片3把壳体1和球罩2之间的空间分隔为左中右三个仓室,其中镜头放置在中部的镜头仓4,红外光源安装在镜头两侧的容置仓5,为了节省球罩2内部空间,减少摄像机的体积,红外光源紧靠分隔片3设置,并且红外光源发出的光与分隔片3平行,更好的配合镜头进行拍摄。如图3所示,现有的球形分仓式红外摄像机的分隔片3都延伸到球罩2内壁,球罩2跟随镜头转动,为了保证摄像机的强度,球罩2的厚度d1为1.5~2.5mm,而分隔片3的厚度d2为0.8~1.5mm,球罩2的厚度d1大于分隔片3的厚度d2,从红外光源发出的光线经球罩2外壁反射后有部分会越过分隔片3进入镜头仓4,造成眩光,影响拍摄效果。
为了使红外光源的光线不会被球罩2外壁直接反射到镜头仓4内,分隔片3的厚度d2应满足公式: ,其中θ为红外光源发出的光线经球罩2外壁反射的反射角,根据分隔片3的安装位置,θ的角度范围为10°<θ<45°(镜头仓4的宽度不能过窄,因此θ不小于10°;θ大于45°时反射光线向外反射,不作考虑),在不改变反射角θ的情况下,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防止红外光源的光线经球罩2外壁反射造成的眩光:一是增加分隔片3的厚度d2;二是减少球罩2的厚度d1。但单纯的增加分隔片3的厚度d2,会减少各个仓室的容置空间,增大摄像机体积,同时还会影响红外光源与镜头的配合效果,带来很多的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分仓式红外摄像机的防眩光结构,有效阻挡经球罩反射的红外光进入镜头,避免眩光的产生,同时对摄像机内部空间不造成大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分仓式红外摄像机的防眩光结构,包括壳体,壳体上固定有透明的球罩,壳体与球罩之间为密闭空腔,密闭空腔内安装有同步转动的镜头和红外光源,镜头和红外光源之间设置有分隔片,分隔片竖直设置,分隔片将密闭空腔分为放置镜头的镜头仓和放置红外光源的容置仓,所述分隔片设置有向镜头仓方向延伸的挡光板,所述挡光板上端与球罩内壁之间设置有间隙△d。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挡光板的长度L与球罩的厚度d1满足公式,其中θ为红外光源发出的光线经球罩外壁反射的反射角。
优选的,所述球罩的厚度d1为1.5~2mm,所述挡光片上端与球罩内壁之间的间隙△d的大小为1.5~2mm。
优选的,所述反射角θ的角度范围为10°<θ<45°。反射角θ的角度大小由分隔片的安装位置决定,在球罩内,由于镜头仓的宽度不能过窄,因此反射角θ不能小于10°;而θ大于45°时反射光线向外射出,这里不作考虑。
进一步,所述挡光板上设置有让光线多次反射的吸收仓。
优选的,所述吸收仓的内壁颜色设置为黑色。黑色对光的反射最小,吸收最大,光线在吸收仓内多次反射时会被黑色的吸收仓内壁吸收而削弱,甚至消失。
进一步,所述光线在吸收仓内至少反射三次,光线经过多次反射,其亮度削减到最弱甚至完全被吸收仓内壁吸收。
进一步,所述光线在吸收仓侧壁至少反射两次才到达吸收仓底部,光线从吸收仓底部向上射出时还需要先经过内壁发射,保证光线多次反射。
进一步,所述挡光板与分隔片一体成型,简化结构,制作方便,并减少连接步骤。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壳体上设置有可水平转动的转动台,所述转动台上设置有支架,支架上设置有垂直转动组件,所述镜头和红外光源安装在垂直转动组件上。转动台和垂直转动组件互相配合,使镜头和红外光源能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随意转动拍摄,做到无死角拍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学禹,未经黄学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8575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消防水管的快速接头
- 下一篇:一种用于合成PU树脂的上料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