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连续推进式中频加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84893.7 | 申请日: | 2014-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639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31 |
发明(设计)人: | 邱九根;崔培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江市中信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B9/06 | 分类号: | F27B9/06;F27B9/20;F27B9/36;F27B9/3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林传贵 |
地址: | 215234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续 推进 中频 加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热装置,尤其是一种连续推进式中频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铜包铝排在生产过程中,铝棒穿入铜管后需要经过加热,使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传统的加热方式是采用单线圈的中频加热装置加热,加热时由人工将铜包铝排推送经过中频加热装置的加热通道,铜包铝排在经过时受到的加热温度为恒定温度,因此,为了使铜包铝排尽量受热均匀,对工人的推送操作具有较高要求,从而导致生产劳动强度较大,对工人技术经验要求较高。而且,铜包铝排在经过加热通道时,在长度方向上不同部位实际所要求的加热温度并不相同,因此,采用单线圈加热方式的中频加热装置实际上的加热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将工件自动连续推进加热的中频加热装置,以提高生产效率,并且采用分段调温的方式加热,加热效果更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连续推进式中频加热装置,包括中频加热炉和送料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频加热炉上沿纵向方向贯通设置有加热隧道,所述加热隧道具有进料口和出料口,所述加热隧道的外周绕设有加热感应线圈,所述加热感应线圈由沿纵向方向并排设置的多个方形线圈组成,每个所述方形线圈均为中空的铜管绕设而成;所述送料机构包括沿纵向方向设置的传送带、驱动所述传送带以推送所述传送带上的工件进入所述加热隧道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带动所述传送带沿纵向卷动的驱动链轮、与所述驱动链轮同轴设置的从动轮、驱动所述从动轮的调速电机,所述调速电机的输出轴上设置有主动轮,所述主动轮与所述从动轮通过传动皮带连接。
较佳地,所述中频加热炉内设有中频电源,每个所述方形线圈均分别与所述中频电源电连接;所述中频加热炉内还设有冷却水进水管和冷却水出水管,每个所述方形线圈都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每个所述方形线圈的进水口均分别与所述冷却水进水管相连通,每个所述方形线圈的出水口均分别与所述冷却水出水管相连通。采用方形线圈与方形截面的加热隧道相匹配,确保加热隧道内每个面上的加热温度一致,加热均匀。每个方形线圈都分别通过与中频电源电连接,从而可以对每个方形线圈单独供电,从而使纵向方向上的多个方形线圈的温度都独立可调节,使用时可更合理地调整工件经过时每段的加热温度,提高加热效果。
较佳地,所述加热隧道内还设有沿纵向方向延伸设置的轨道,在所述进料口和所述出料口的外侧还分别设置有与所述轨道相连接的弧形导向部。轨道的设计使工件更加顺利地从加热隧道中通过。弧形导向部的设计,使工件的端部进入进料口时不会与进料口边缘产生碰撞,工件的端部离开出料口时也不会被出料口边缘划伤。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连续推进式中频加热装置采用调速电机驱动的送料机构进行连续推进送料,送料时的线速度可通过调速电机进行调节,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加热感应线圈采用多个方形线圈并排组成,使中频加热炉的加热隧道可分段调节加热温度,加热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连续推进式中频加热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加热感应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2,一种连续推进式中频加热装置,包括中频加热炉1和送料机构2。
中频加热炉1上沿纵向方向贯通设置有加热隧道11,所述加热隧道具有进料口110和出料口120,加热隧道11的外周绕设有加热感应线圈12。请参阅图1,加热感应线圈12由沿纵向方向并排设置的多个方形线圈121、122、123、124、125、126组成,每个所述方形线圈均为中空的铜管绕设而成。
中频加热炉1内设有中频电源13,方形线圈121、122、123、124、125、126均分别与中频电源13电连接。中频电源13可以对每个方形线圈单独供电并单独调节,从而使加热隧道11的纵向方向上的方形线圈的温度121、122、123、124、125、126的发热温度都独立可调节,可更合理地调整工件100经过时每段的加热温度,加热效果更好。
中频加热炉1内还设有冷却水进水管14和冷却水出水管15,方形线圈121、122、123、124、125、126都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方形线圈121、122、123、124、125、126的进水口均分别与冷却水进水管14相连通,方形线圈121、122、123、124、125、126的出水口均分别与冷却水出水管15相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江市中信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吴江市中信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8489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