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制粉系统可燃气体的防爆监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84807.2 | 申请日: | 2014-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871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2 |
发明(设计)人: | 蔡昌忠;龚志松;朱霁初;施凤根;高商牛;施爱弟;周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22 | 分类号: | G01N33/22;G01N1/24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3 | 代理人: | 张宁展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粉 系统 可燃 气体 防爆 监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气体成份监测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制粉系统可燃气体防爆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制粉系统是火力发电厂燃煤锅炉的主要运行系统之一,其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和经济性直接影响到锅炉机组的安全可靠性和经济性。制粉系统发生爆炸,既造成设备严重损坏,又严重威胁人身及生产的安全,还对生产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制粉系统煤粉爆炸需具备三个条件:煤粉存在、一定的助燃空气、一定的点火能量。常见制粉系统爆炸的点火源属自燃着火,积存的煤粉与空气中的氧长期接触氧化时,会发热使温度升高,而温度的升高又会加剧煤粉的进一步氧化,若散热不良时会使氧化过程不断加剧,最后使温度达到煤的燃点而引起煤粉的自燃。在制粉系统中,煤粉是由输送煤粉的气体和煤粉混合成的云雾状的混合物,它一旦遇到火花就会使火源扩大而产生较大的压力(2~3倍大气压),从而造成煤粉的爆炸。而煤的自燃必然产生可燃性的气体。对制粉系统可燃性气体的连续可靠监测可以预测制粉系统爆炸可能性,避免爆炸事故的发生。
由于制粉系统内气体具有高煤粉浓度和高湿度的特点,常规的取样探头仅仅依靠内置过滤网结合高压气体反吹,容易造成气体取样装置的堵塞,影响了可燃气体连续可靠监测。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粉系统可燃气体的防爆监测装置,对可燃气体取样装置进行防堵处理,解决了可燃气体监测的可靠性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制粉系统可燃气体的防爆监测装置,其特点在于:包括取样探头、风粉混合物管壁、伴热管、第一过滤冷凝器、吹扫阀、高压吹扫气源、第一冷凝水阀、抽气阀、抽气泵、第二过滤冷凝器、第二冷凝水阀、烟气分析单元、放空调节阀和放空管,上述各部件的连接关系如下:
所述伴热管的一端经风粉混合物管壁与所述的取样探头连接,该伴热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的第一过滤冷凝器的第一端口相连通,该第一过滤冷凝器的第二端口经吹扫阀与高压吹扫气源相连,第一过滤冷凝器的第三端口与与第一冷凝 水阀连通,第一过滤冷凝器的第四端口依次经抽气阀、抽气泵与第二过滤冷凝器的第一端口相连,该第二过滤冷凝器的第二端口与第二冷凝水阀连通,第二过滤冷凝器的第三端口与气体分析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气体分析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有放空管,在该第二过滤冷凝器与气体分析单元的连通管路上还设有旁路与所述的放空调节阀,该放空调节阀的出口与放空管连通;
所述的取样探头为圆柱体,内部从上至下依次设有中空的圆台形的入口室、圆柱形的喉口和圆台形的出口室,在出口室顶端的外部设有环形取样空腔,该取样空腔的外壁上设有小孔,该小孔与伴热管的一端相连通。
所述的入口室为上部大、下部小的圆台,该入口室上部端口的直径b、下部端口的直径a、以及入口室的高度c之比例为2.5:1:4。
本实用新型有益的效果是:
制粉系统可燃气体需要连续监测,由于制粉管道内风粉混合物具有高煤粉浓度和高湿度的特点,很容易造成取样装置堵塞,影响了制粉系统可燃气体的连续可靠监测。取样探头内部文丘里结构,可以使煤粉气流在到达喉口前速度不断增加,而离开喉口后,煤粉颗粒由于惯性的作用与壁面分离,使得进入环形取样空腔的气体相对洁净,避免取样装置堵塞。即使出现取样管路阻力增加现象,也可以通过高压吹扫气源进行吹扫,保证可燃气体的连续可靠监测。本实用新型也可用于其它含尘气体的取样监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制粉系统可燃气体防爆监测装置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取样探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出口室,2、喉口,3、取样探头,4、入口室,5、风粉混合物管壁,6、伴热管,7、第一过滤冷凝器,8、吹扫阀,9、高压吹扫气源,10、第一冷凝水阀,11、抽气阀,12、抽气泵,13、第二过滤冷凝器,14、第二冷凝水阀,15、气体分析单元,16、放空调节阀,17、放空管,18、环形取样空腔,19、小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8480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