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室内太阳灶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83970.7 | 申请日: | 2014-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270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7 |
发明(设计)人: | 田合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田合军 |
主分类号: | F24J2/34 | 分类号: | F24J2/34;F24J2/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辽宁省葫芦岛***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室内 太阳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室内太阳灶,属于灶具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人们在厨房中所使用的灶具一般是以液化气、天然气作为燃料,通过燃料的燃烧产生热能。这种传统的灶具缺点是:需要消耗不可再生资源,而且,一旦发生燃气泄露,不仅会污染空气,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环保、安全性好的室内太阳灶,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室内太阳灶,包括灶体和供热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热能装置包括圆柱形状的壳体、置于壳体内的聚能导热体和设置在聚能导热体顶部的太阳能集热器;所述太阳能集热器整体呈锅状,其上下开口,且顶口大,底口小,底口的圆周与聚能导热体的顶部圆周相对接;所述太阳能集热器的内壁上覆有反光膜;所述聚能导热体的整体呈圆柱形状,在其上部设有环形的凹槽,所述凹槽的顶面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散热片;所述凹槽至聚能导热体底面之间均匀分布有若干个轴向的散热通孔;所述壳体的进风口通过进风管连接有调速风机;所述灶体通过热风管与壳体的出风口相连接;所述热风管的一端固定在壳体的出风口上并与壳体的内腔相连通,另一端伸入到灶体内,且其端口向上贯穿灶体的顶面并固定。
进一步地说:
所述壳体的壳壁内都设有保温夹层;所述热风管的管壁内设有管保温层。
所述灶体的控制面板上设有用于操控调速风机开启或关闭的电源开关按钮、工作指示灯、温度表和调节调速风机风速的温度调节旋钮。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太阳能集热罩吸收太阳热能,并将太阳热能传导至聚能导热体的顶端,聚能导热体的顶端发热后,通过散热片散热,调速风机向壳体内吹风,流动的空气通过散热通孔进入凹槽区域被加热,然后,通过热风管被送至灶体,进而对置于灶体上的锅具进行加热,具有节能环保、使用寿命长、性能稳定、安全性好等优点。此外,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用来烧菜做饭,还可以在冬季作为取暖器用来取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在安装使用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室内太阳灶,包括内置有发热装置的灶体7和供热能装置。
所述供热能装置包括圆柱形状的壳体1、置于壳体1内的聚能导热体18和设置在聚能导热体18顶部的太阳能集热器4,所述壳体1的壳壁内都设有保温夹层2。所述太阳能集热器4整体呈锅状,它的结构类似于电视卫星信号接收器,采用吸热性好的金属材质制成,内壁上覆有反光膜41。所述太阳能集热器4上下开口,且顶口大,底口小,底口的圆周与聚能导热体18的顶部圆周相对接。所述聚能导热体18为导热性好的金属材料制成,其整体呈圆柱形状。所述聚能导热体18的上部设有环形的凹槽3,所述凹槽3的顶面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散热片15。所述凹槽3至聚能导热体18底面之间均匀分布有若干个轴向的散热通孔19。所述壳体1的进风口通过进风管17连接有调速风机16。所述灶体7通过热风管5与壳体1的出风口相连接,所述热风管5的管壁内设有管保温层6,是一种非金属耐高温管,能耐1100度高温而不损坏。所述热风管5的一端固定在壳体1的出风口上并与壳体1的内腔相连通,另一端伸入到灶体7内,且其端口向上贯穿灶体7的顶面并固定。
为了方便操作,所述灶体7的控制面板8上设有用于操控调速风机16开启或关闭的电源开关按钮9、工作指示灯10、温度表11和调节调速风机16风速的温度调节旋钮12。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简述如下:通过太阳能集热器4吸收太阳热能,并将太阳热能传导至聚能导热体18的顶端,聚能导热体18的顶端发热后,通过散热片15散热,调速风机15向壳体1内吹风,流动的空气通过散热通孔19进入凹槽3区域被加热,然后,通过热风管5被送至灶体7,进而对置于灶体7上的锅具进行加热,在冬季可以直接散热用于取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田合军,未经田合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8397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