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己二腈生产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82458.0 | 申请日: | 2014-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656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15 |
发明(设计)人: | 文哲;罗玉;陈亚梅;蒋泽振;李丽;冯娜;赵玉新;李银苹;张宏;张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昆仑工程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253/22 | 分类号: | C07C253/22;C07C255/34;C07C25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卓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9 | 代理人: | 周瑞艳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己二腈 生产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制备己二腈的生产设备系统,属化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己二腈是生产尼龙66盐不可缺少的主要原料。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著名大公司才能生产,包括美国杜邦公司、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美国孟山都公司、德国巴斯夫公司、意大利拉蒂西集团化工厂和日本旭化成公司,其生产技术处在垄断阶段,我国己二腈的需求一直大部依赖进口。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严重影响了我国尼龙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能力,制约了我国尼龙66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当前全球己二腈的生产工艺路线主要有己二酸(ADA)催化氨化法、丙烯腈(AN)电解二聚法、丁二烯(BD)法和己内酰胺水解法4种。丙烯腈(AN)电解二聚法采用了毒性和腐蚀性均较强的丙烯腈为原料,污染严重,同时该方法电耗大,生产成本高;丁二烯(BD)法工艺过程复杂,腐蚀严重,投资大,且需消耗大量的氯气和氢氰酸;己内酰胺水解法以己内酰胺或废尼龙为原料,生产规模小,且原料缺乏不利于大规模生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己二腈生产系统,是基于己二酸(ADA)催化氨化法工艺路线的己二腈生产系统,主要原料己二酸易得,污染小,能耗较低,投资成本较低,相应的生产系统的生产能力可达80000吨/年,实现了国产化。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己二腈生产系统,包括:
腈化反应器,设有混合料液进口、氨气进口、稀释剂进口以及反应器产品出口;
分离塔,设有待分离混合料液进口以及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稀释剂出口、粗腈出口、氨水出口和混合气相出口,所述反应器产品出口连接所述待分离混合料液进口,所述稀释剂出口连接所述稀释剂进口;
己二腈精制子系统,该子系统的前后两端分别为粗腈输入口和纯己二腈输出口,所述粗腈出口连接所述粗腈输入口。
所述稀释剂出口、粗腈出口、氨水出口和混合气相出口均可以设置在所述分离塔的侧壁上。
所述己二腈精制子系统可以包括依次连接的洗涤槽、脱水器、拔顶塔和脱尾塔,所述洗涤槽设有待洗涤物料进口,并构成为所述己二腈精制子系统的粗腈输入口,所述脱尾塔设有轻组分出口,并构成为所述己二腈精制子系统的纯己二腈输出口。
所述脱尾塔的轻组分出口优选设置在所述脱尾塔的顶部。
所述洗涤槽和脱水器之间还可以设有倾析器。
所述分离塔的混合气相出口可以通过管道依次经过洗涤塔、蒸发器连接到与所述氨气进口相接的氨气进口管道上。
所述蒸发器上还可以设有液氨输入口。
所述脱尾塔的底部为重组分出口,所述重组分出口通过管道连接脱焦塔。
对于前述任意一种所述的己二腈生产系统,还优选包括半腈蒸发器,所述半腈蒸发器设有半腈进口、气相出口和液相出口;所述分离塔的底部还设有半腈出口,所述半腈出口连接所述半腈进口,所述气相出口连接所述氨气进口。
所述气相出口连接所述氨气进口的具体方式可以是:所述气相出口连接到与所述氨气进口相接的氨气进口管道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由于设置了半腈蒸发器,可使半腈脱水,并以气相形式进入反应器,进一步脱水、回收己二腈,这样可提高己二腈的回收率。
由于半腈蒸发器的气相出口连接到所述氨气进口,相当于为腈化反应器设置了半腈回流,可以减轻腈化反应器的结焦现象,延长腈化反应器的清焦周期,同时应用较低的初反应温度和加入稀释剂,可减少副产品的生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2,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己二腈生产系统,包括:
腈化反应器,是该生产系统的反应部分,是主设备,设有混合料液进口、氨气进口、稀释剂进口以及反应器产品出口;混合料液主要包含熔融己二酸和催化剂(如磷酸),熔融己二酸、氨和稀释剂在催化剂作用下,在腈化反应器中合成己二腈。熔融己二酸和氨的反应压力约0.03Mpa,反应温度在250-290℃范围内。反应器产品出口的输出物即反应器产品含有过量的氨、己二腈、反应生成的水、中间产品和挥发性副产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昆仑工程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昆仑工程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824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