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反应釜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82114.X | 申请日: | 2014-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178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7 |
发明(设计)人: | 张信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青化社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19/18 | 分类号: | B01J19/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1225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反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反应釜,特别涉及一种聚合反应过程用反应釜。
背景技术
反应釜内物料在聚合反应过程阶段,温度达到150-230摄氏度,聚合反应速度快,但当突然停电或反应过程异常时,只能通过调整搅拌器转速和外盘管内蒸汽和冷却水进行控制,重达20多吨的物料,仅仅靠釜外的外盘管内冷却水冷却来迅速降低反应釜内物料温度至安全温度,控制聚合反应很难实现,另一方法是在釜内通入冷却水,打开放料阀,将釜内物料放掉,这一措施的弊端在于,多数情况都会发生结釜,且每次结釜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将釜内清理干净,从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通过加装环流管,来增加冷却循环系统的反应釜。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反应釜,包括釜体、联轴器、搅拌电机、搅拌桨叶和冷凝管,所述的搅拌电机通过联轴器与搅拌桨叶转动连接,搅拌桨叶置于釜体内,所述的冷凝管自上而下绕于釜体上,其特征是,还包括有环流管,所述的环流管为中空的椭圆形循环管,所述的环流管长半径上端断开,断开端的一端连接冷却液进管,另一端连接冷却液出管,所述环流管的长半径下端固定连接与釜体内,环流管长半径方向垂直于釜体水平方向,所述的环流管至少设有两根,且均匀设置于釜体内,环流管转动连接在釜体内,所述的环流管的长半径与短半径的长度比为2∶1,所述的冷凝管的保温半管外设有护板。
作为优选,所述的环流管有两根,且对称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的搅拌桨叶有三个,自上而下依次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在反应釜内加装环流冷却装置,在反应釜物料内部进行快速降温,与反应釜外部冷凝管进行密切配合,达到物料内部、外部同时冷却,进行物料整体快速降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方向环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冷凝管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釜体 1、联轴器 2、搅拌电机 3、搅拌桨叶 4、冷凝管 5、环流管 6、冷却液进管 61、冷却液出管 62、保温半管 7、护板8 。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施例,参见图1-3,本产品包括釜体1、联轴器2、搅拌电机3、搅拌桨叶4、冷凝管5、环流管6、保温半管7和护板8,搅拌电机3通过联轴器2与搅拌桨叶4转动连接,搅拌桨叶4有三个,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搅拌桨叶4置于釜体1内,冷凝管5自上而下绕于釜体1上,环流管6为中空的椭圆形循环管,环流管6长半径上端断开,断开端的一端连接冷却液进管61,另一端连接冷却液出管62,环流管6的长半径下端固定连接与釜体1内,环流管6长半径方向垂直于釜体1水平方向,环流管6有两根,且对称设置于釜体1内,环流管6转动连接在釜体1内,必要时可手动或电控调整环流管6的角度,增大对物料的接触,到达更好的冷却效果,较为优选的形状是环流管6的长半径与短半径的长度比为2∶1,冷凝管5的保温半管7外设有护板8,护板7可以保护冷凝管5不损伤,延长了本产品的使用寿命。
实际工作过程中反应釜内物料在聚合反应过程阶段,温度达到150-230摄氏度,聚合反应速度快,突然停电或反应过程异常时,在调整搅拌电机3转速和冷凝管5内蒸汽和冷却水进行控制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环流管6的冷却液进管61和冷却液出管62通入冷却水进行内部快速降温,同时椭圆形循环管的形状可以使得物料快速通过,形成环流,受热均匀,达到快速降温的目的,多个环流管6配合使用可以到达更好的效果。
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结构所作的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青化社化工有限公司,未经杭州青化社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8211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等液位贮槽及微流道生物芯片
- 下一篇:反应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