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炒茶机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81944.0 | 申请日: | 2014-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478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31 |
发明(设计)人: | 叶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阳县兴菇食用菌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323400 浙江省丽***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炒茶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炒茶机,尤其是一种用于提高炒茶效率的炒茶机。
背景技术
炒茶工艺属于茶叶制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且至关重要的步骤。传统炒茶工艺完全靠手工完成,而在中国专利申请号为90220499.8,公告日为1991年6月12日,专利名称为“炒茶机”中公开了一种采用机械设备,简化炒茶工艺,解决手工茶费工费时且质量无法保证的情况。
目前,这种炒茶机对于茶叶小规模机械化制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当时技术和水平的限制,此类机械仍然存在这许多问题。因此,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0610098008.1,公告日为2011年1月19日,专利名称为“一种炒茶机及其炒茶方法”中公开了有一种炒茶机,它主要由电动机、减速机构、传动轮、机架、炒锅、茶斗以及炉灶组成,炒锅为一组长槽形锅,每个槽形锅锅底沿槽向均有一条凸棱,炒锅固定在一个矩形的框架上,框架上设有一只与传动轮相连接的曲柄连杆,框架通过滑套、光杆安装在机架上,炉灶位于机架的下部,炒锅的长槽形锅凸棱一端为斜坡平面,另一端为弧形面,炒锅上装有炒制茶叶的输送装置。发明人认为该发明彻底实现茶叶炒制工艺的自动化操作,通过机械化控制,保证所炒制茶叶的外形和风味最佳化。其中,炒锅构成用于炒茶的炒茶平台。炒茶平台一般通过铰接轴铰接于机架上,而该铰接轴的轴向为炒茶平台的工作方向,也即炒茶平台工作时需要在工作方向上往复移动,从而实现茶叶在炒茶平台内的翻炒。
但是,对于茶叶生产商而言,该类炒茶机的实际应用并未完全脱离人工,譬如茶叶在炒锅内完成炒制后,还需要人工翻转炒锅,从而将茶叶取出。目前,这一个过程还是就需要通过人工完成,不仅降低了炒茶的效率,而且还增加了人工成本。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合理,可实现炒锅自动翻转,从而提高炒茶效率,并且还不破坏炒茶平台结构的一种炒茶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炒茶机,包括机架,机架上安装有炉灶、及位于炉灶上的炒茶平台,该炒茶平台通过铰接轴铰接于机架上,炒茶平台上设有与铰接轴平行设置的导向杆,所述炒茶机还包括有翻转装置和翻转框架;
翻转装置包括翻转电机,及与翻转电机输出轴联动、且用于驱动炒茶平台绕铰接轴旋转的三连杆机构;所述三连杆机构包括有与翻转电机输出轴固定连接的主动杆、与翻转框架固定连接的从动杆、及铰接于主动杆和从动杆间的传动杆;所述传动杆包括有第一传动杆和第二传动杆,第一传动杆其中一端部开设有沿第一传动杆长度方向设置的螺孔,另一端部与主动杆铰接配合,第二传动杆其中一端部设有与所述螺孔相适配的螺杆,另一端部与从动杆铰接配合;所述机架内部开设有供翻转电机容纳的电机腔,翻转电机安装于电机腔内;
翻转框架包括有:框架本体,该框架本体上设有与铰接轴相平行的旋转轴,该旋转轴与机架转动配合;连接杆,通过枢轴枢接于框架本体上,枢轴和旋转轴相互平行布置;定位轮,定位轮的数量有两个,定位轮通过轮轴转动地安装于连接杆上,两定位轮的轮轴相互平行布置、且与导向杆在空间上相垂直,各定位轮的轮辋处还开设有环绕轮轴设置的轮槽,两定位轮的轮辋部分相邻设置,且两轮辋相邻部位的轮槽间留有供导向杆轴向穿过、且周向限位的导向通道;所述导向杆穿设于导向通道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阳县兴菇食用菌有限公司,未经松阳县兴菇食用菌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819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茶叶揉捻机
- 下一篇:一种红茶萎凋发酵一体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