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外双循环厌氧反应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81029.1 | 申请日: | 2014-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225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7 |
发明(设计)人: | 马阁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 |
代理公司: | 西安永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1 | 代理人: | 申忠才 |
地址: | 71006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外 双循环 反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废水处理设备或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有机废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不仅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方面是好氧生物处理技术所不能比拟的,而且可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并在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方面具有独特的功效,因此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在废水生物处理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
目前工程上已实施的厌氧反应器种类较多,主要有:(1)厌氧接触法工艺;(2)厌氧滤池;(3)升流式厌氧污泥层反应器;(4)厌氧膨胀床;(5)厌氧流化床;(6)厌氧折流板反应器;(7)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8)厌氧内循环反应器等。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反应器,其基本特点都是具有较长的污泥龄和反应器内滞留大量的微生物。这一基本特点为新型高效厌氧反应器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实践中发现,升流式厌氧污泥层反应器、厌氧膨胀床、厌氧流化床、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厌氧内循环反应器等尽管具有较长的污泥龄,也可以反应器内滞留大量的微生物。但是这些反应器的主要缺点是在进水分配系统中存在布水不均的问题,降低了反应器内部传质速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设计合理、能耗低、布水均匀、处理效率高的内外双循环厌氧反应器。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底板上设置有外筒,外筒下端右侧壁上设置有进水管,外筒底部设置有放空管,外筒内上部设置有支撑板,支撑板上设置有端部伸出外筒顶部的三相分离器,三相分离器下端外筒内壁上设置有污泥导流板,污泥导流板下外筒侧壁上设置有排泥管,三相分离器上方沿外筒内壁圆周设置有出水槽,出水槽一侧设置有出水管、另一侧设置有废水外循环管,外筒顶端外三相分离器上设置有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上端设置有沼气出气管、侧壁设置有沼气回流管、底部设置有液体回流管,在外筒内的底板上设置有支撑架,支撑架 上设置有内筒,外筒侧壁上设置有伸入到内筒内安装有气体分布器的沼气回流干管。
本实用新型的内筒与外筒的中心线相重合,内筒与外筒的直径比为0.6~0.8:1、高度比为0.6~0.7:1。
本实用新型的沼气回流干管的端部设置有支管,气体分布器设置在支管上。
本实用新型的污泥导流板的轴向截面为三角形,上侧面与外筒内壁轴向的倾斜角为45°~60°。本实用新型的三相分离器的形状为倒置的漏斗形,由集气罩与集气管连为一体构成,集气罩的下边缘与污泥导流板的上顶角在同一个平面内且与底板相平行。
本实用新型在升流式厌氧污泥层反应器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在外筒内设置内筒,外筒侧壁上设置有伸入到内筒内的沼气回流干管,沼气回流干管端部安装有气体分布器,使得进入反应器的废水在内外筒之间的通道形成内循环,增加了废水在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延长了污泥龄,进一步提高传统升流式厌氧污泥层反应器的传质效率,同时延长了污泥龄,降低了污泥随水出流的流失量。可改善了反应器内水力条件,为厌氧污泥颗粒化创造条件,提高了厌氧污泥浓度,提高了处理废水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1的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下述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在图1~图3中,本实施例的内外双循环厌氧反应器由沼气回流管1、沼气出气管2、气液分离器3、液体回流管4、出水槽5、出水管6、三相分离器7、污泥导流板8、排泥管9、内筒10、外筒11、气体分布器12、进水管13、放空管14、支撑架15、底板16、沼气回流干管17、支撑板18、废水外循环管19联接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师范大学,未经陕西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8102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