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梯轿厢电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61176.2 | 申请日: | 2014-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380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04 |
发明(设计)人: | 陈龙;王陈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秀科技(无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B1/06 | 分类号: | B66B1/06 |
代理公司: | 杭州裕阳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1 | 代理人: | 应圣义 |
地址: | 214072 江苏省无锡***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梯 电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控制领域,且特别涉及一种电梯轿厢电气装置。
背景技术
典型的电梯系统架构包括轿厢、设置在轿厢顶部的门机以及控制门机工作状态的控制板。为实现电梯的运行,轿厢和设置在轿厢顶部的控制板间需进行电气连接。
传统的轿厢电气连接方式有两种,在第一种连接方式中,轿厢内设置有显示板和指令板,而轿厢顶部设置有控制门机的门机板以及控制显示板、指令板、门机板的轿顶板。轿顶板与显示板和指令板间需通过数十根的连接线缆进行电性连接。且由于轿顶板设置在轿厢的顶部,数量繁多的连接线缆不仅安装时布线繁琐,同时多条线缆相互缠绕也会给电梯的运行带来隐患。
而在第二种连接方式中,为方便布线,将第一种连接方式中起控制作用的轿顶板设置在轿厢内,称为轿厢控制板。与第一种连接方式相比,第二种连接方式缩短了轿厢控制板与显示板和指令板间的线缆长度,但同时也增加了轿厢控制板与门板机间的线缆长度,仍然存在轿厢内部与外部的布线困难。同时,第二种连接方式中也存在连接线缆数量过多,运行隐患大的问题。
此外,在上述两种连接方法中,门板机、显示板以及轿顶板(或轿厢控制板)内均设置有独立的处理器,不仅设备成本较高,同时也增加了控制的复杂性,降低电梯运行的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轿厢电气连接方式布线困难且运行安全隐患大的问题,提供一种电梯轿厢电气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梯轿厢电气装置,包括指令板、显示控制板以及门机控制板。指令板设置于轿厢内。显示控制板设置于轿厢内,且显示控制板包括显示模块和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包括第一处理器以及第一总线接口,第一处理器通过第一总线接口与现场总线装置相连接,且第一处理器电性连接指令板,采集指令板输出的指令操作信号,并根据指令操作信号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门机控制板设置于位于轿厢顶部,门机控制板包括第二处理器以及第二总线接口。第二处理器通过第二总线接口与现场总线装置相连接,接收第一处理器输出的控制信号,并根据控制信号改变门机的运动状态。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梯轿厢电气装置还包括独立硬件连接的安全回路,安全回路连接在门机控制板和显示控制板间,并和整机安全回路电气互联。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总线接口与现场总线装置之间的连线以及第二总线接口与现场总线装置之间的连线均为双绞线。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总线接口和第二总线接口的类型一致。
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处理器与第一总线接口相集成,且第二处理器与第二总线接口相集成。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梯轿厢电气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显示控制板在传统的显示板上集成了采集指令板指令的功能,且将显示控制板设置在轿厢内,指令板和显示控制板间只需通过短距离的互连线进行连接,且互连线可以在这些板卡的制作过程中实现,大大简化了安装成本以及安装作业量。同样的,门机控制板在传统的轿顶板上集成了门机控制功能,门机控制板与门机间可直接在轿厢顶部连线,无需经过轿厢内部,不仅方便布线,同时也降低了两者间的线缆长度。且进一步的,设置第一处理器和第二处理器分别通过第一总线接口和第二总线接口与设置在外部的现场总线装置相连接,以总线通讯的方式实现信息互通,避免了传统结构的直接点连线带来的线缆繁多的问题。
此外,在本电梯轿厢电气装置中仅在显示控制板和门机控制板内设置第一处理器和第二处理器,与传统的具有多个处理器的电气连接方式相比,大大降低了控制成本,同时也降低了电气系统的复杂性,提高电梯运行的可靠性。为进一步提高电梯安全性能,在显示控制板与门机控制板间还设置具有独立硬件连接的安全回路。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梯轿厢电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秀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未经中秀科技(无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6117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LTCC基板精细图形制作方法
- 下一篇:PCB冲孔后自动掏孔及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