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湿热牵伸抚顺式改善纱线结构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55750.3 | 申请日: | 2014-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802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发明(设计)人: | 夏治刚;徐卫林;叶汶祥;曹根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纺织大学 |
主分类号: | D01H13/30 | 分类号: | D01H13/30;D01H5/28 |
代理公司: | 武汉荆楚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15 | 代理人: | 刘治河 |
地址: | 430073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湿热 牵伸 抚顺 改善 纱线 结构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湿热牵伸抚顺式改善纱线结构的装置,属于纺织加工技术领域。
技术背景
纱线力学性能不仅是衡量纱线质量的重要指标,而且决定纱线后续生产加工品质和效率,特别是无梭喷气织机高速织造特征,对纱线强伸性、耐磨性等力学性能要求非常高。纱线的力学性能取决于纤维材料自身性能和成品纱线结构,纱线表层结构(如毛羽指标)影响纱线耐磨性能,纱体内部结构中的纤维排列、抱合形式是影响纱线强伸性能的关键因素。然而,在实际纺纱加捻卷绕成形之后的纱线表面毛羽多、内部纤维弯钩多、纱体中纤维取向度差,直接导致成纱耐磨性、强伸性差。因此通过后加工工序,有效调控和改善成纱结构,提升纱线外观和机械性能,对纱线高品质、高效率生产加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纱线内部结构的特征取决于纺纱工序,不同纺纱方法和形式、纺纱工艺都会影响纱线内部结构:握持端纺纱方法代表环锭纺纱技术,属于前罗拉钳口握持纤维须条,通过钢丝圈沿钢领绕锭子旋转加捻,纱线内部纤维呈内外转移的螺旋轨迹构象,纱体结构相对紧致、且较均匀,纱线强力较高;自由端纺纱方法代表之一转杯纺,属于转杯凝聚槽内纤维条内纤维间搭接加捻成纱,纱线内部纤维内外转移少,呈分层式的芯层致密、外层松弛状螺旋轨迹构象,因此纱线强力较低;自由端纺纱方法代表之一涡流纺,通过涡旋气流作用对纤维须条进行包缠加捻成纱,纱线内部纤维呈头端平行排列在芯层、尾端呈渐开式螺旋状直至包缠在纱体外表的构象,内外转移严重不足,纤维抱合力差,因此纱线强力很低。由此可见,一般纺制出来的纱线不能直接用于机织,即使环锭短纤纱结构仍存在纤维排列整齐度较低、表层致密性较差、纤维抱合力不足等问题,无法直接用于高速高效率织造,待完善空间大。
环锭纱表层致密性差主要表现在纱线毛羽多。纱线表层结构的毛羽产生于细纱加工工序,其机理是内外转移纤维的头端露出纱体之后,脱离钳口握持作用,无法再次进入或包缠在纱体主干上,形成毛羽。毛羽增长于络筒和整经工序,其根本原因在于:纱线表面毛羽多、结构松弛,在络筒、整经等纱线高速运行工序中,纱线经导纱部件、张力部件等机件,遭受剧烈摩擦,致使纱体内部纤维头端被抽拔游离于纱体表面,毛羽剧增、表层结构严重破坏。为了减少纱线表层结构受损,实现纱线顺利织造,纺织企业一般都对整经后纱线进行浆纱处理,浆纱工序是在不改变纱线内部结构的前提下,贴附纱线毛羽,增加耐磨性,同时对通过浆料浸透到纱体内部增加纱线强力。但经纱通常采用片纱上浆,片纱上浆就会导致纱线相互粘连,需要湿、干分绞,纱线分绞时相互撕扯破坏纱体表面浆膜、产生二次毛羽。由此可见,改善纱线表层结构致密度、消除纱线毛羽宜在上浆之前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纺织大学,未经武汉纺织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5575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锁正畸器具
- 下一篇:长方形单孔双面平板海绵拖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