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卷绕式锂锰电池正极片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53281.1 | 申请日: | 2014-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884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07 |
发明(设计)人: | 林曹平;郁宇骏;胡远帅;吴葆荪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星锐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13 | 分类号: | H01M4/13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朱庆华 |
地址: | 315105 浙江省宁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卷绕 式锂锰 电池 正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锂电池正极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卷绕式锂锰电池正极片。
背景技术
卷绕式锂锰电池是由锂负极片、正极片与配置在两个电极间的微孔隔膜组成,其电池内部在整体上卷绕成“胶卷”状结构,在电池内部充满了电解液,电解液以抽真空的注液方式注入到电池内部。电池的反应原理:全称锂-二氧化锰电池(Lithium-manganese dioxide、Li-MnO2)。在原电池中,以金属锂作为阳极二氧化锰作为阴极,在原电池中,阳极是负极,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 在电解池中阳极与正极相连,在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的是溶液中的阴离子。,正极片为在导电网上涂覆二氧化锰活性物。目前的正极片存在如下问题:1、由于胶卷状结构,使得电池内部的电解液渗透至正极片中间段比较困难,导致中间段的正极板有部分不参与反应,电池的放电效率下降。2、传统的正极片的外表面呈光滑状态;电解液的保有量受到限制,电池的持续放电时间受到限制;传统的正极片吸液效果不良,电池的内部压强比较大,造成电池较多的漏液现象。3、传统正极片的离子导通面积比较小,降低了离子导通速度,电池大电流脉冲放电性能受限。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有效增加电解液保有量、减少漏液现象及改善电池大电流脉冲放电性能的卷绕式锂锰电池正极片。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卷绕式锂锰电池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涂覆在正极集流体两侧表面的活性物层,其特征在于活性物层上表面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网状槽。
网状槽的深度占活性物层的厚度为1/2~3/4。避免金属网外露、同时提供最大程度的电解液储存空间
正极集流体为金属网,活性物层为二氧化锰层。
金属网的厚度为100μm~300μm,二氧化锰层的厚度为50μm~300μm。
网状槽由相互平行且间距相同的众多第一凹槽和众多相互平行且间距相同的第二凹槽组成,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相交并且相互连通。凹槽之间连通,能使电解液在正极片上的分布更加均匀。
第一凹槽的结构与第二凹槽的结构相同,第一凹槽的宽度与第一凹槽的深度相同。
金属网为不锈钢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1、活性物层上表面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网状槽,正极片上具有凹槽结构比传统光滑正极片,增加了电解液的储存空间;提高了电解液的保有量。2、正极片表面槽相互连通,可以有效地对整个正极片上的电解液相互补充,避免出现局部无电解液的状态。目前卷绕式锂锰电池行业,以抽真空的注液方式为主,但是目前电解液渗透至正极片中间段比较困难,导致中间段的正极板有部分不参与反应,通过正极表面加槽的方式有效的改善了这一现象,整个正极片都能同时参与反应,提高了离子导通效率、减少了内部阻抗,降低了放电时的损耗。
3、正极片网状槽可以存储作为离子导通媒介的电解液,比较传统的正极片提高了电解液的储存空间,在同等电池内部体积和电解液的前提下,减少了电池的内部压强,电池的防漏液性能提高。
4、正极片表面增加了网状槽后比较传统的正极板增加了离子导通的面积,提高了离子导通速度,有效的提高电池大电流脉冲次数约7%。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在锰锂电池中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截面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活性物层上网状槽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A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凹槽的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网状槽的局部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的锂锰电池大电流脉冲放电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图1中所示为正极片L在电池中的位置;一种卷绕式锂锰电池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1和涂覆在正极集流体1两侧表面的活性物层2,活性物层2上表面设置有相互连通的网状槽3。
网状槽3的深度占活性物层2的厚度为1/2。
正极集流体1为金属网,活性物层2为二氧化锰层。
金属网1的厚度为100μm,二氧化锰层2的厚度为50μm。
网状槽3由相互平行且间距相同的众多第一凹槽31和众多相互平行且间距相同的第二凹槽32组成,第一凹槽31与第二凹槽32相交并且相互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星锐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星锐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5328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