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诱卵灭蚊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443937.1 | 申请日: | 2014-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148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7 |
发明(设计)人: | 李卫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卫强 |
主分类号: | A01M1/02 | 分类号: | A01M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冯剑明 |
地址: | 52903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灭蚊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捕虫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诱卵灭蚊器。
背景技术
蚊子是一种繁殖能力十分强、活动范围非常大的害虫,每到夏天季节,各种种类的蚊子就会无时无刻地对人们的生物造成许多的影响,蚊子不但叮咬人体进行吸血,而且蚊子是登革热、疟疾等多种传染性致命病毒的传染者,从而成为潜在隐患。为了在蚊子繁殖季节中减少其繁殖数量,从而有效控制蚊子的数量,现有一些诱蚊产卵器对此实现灭蚊工作,这些诱蚊产卵器通过放置诱蚊物质,或者使用诱蚊灯光来吸引蚊子聚集到诱蚊产卵器中进行产卵、杀灭,这种诱蚊方式需要在诱蚊产卵器中使用到额外的道具,而且其结构本身比较复杂,因而导致其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都非常高,所以普及使用率很低,并不利于进行有效的灭蚊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杀灭效率高且成本低廉的诱卵灭蚊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诱卵灭蚊器,包括外桶和内桶漏斗,所述内桶漏斗倒锥形地设置在所述外桶内,且内桶漏斗顶部外壁与外桶内壁紧密贴合,内桶漏斗底部向下延伸设置有管口,外桶底部对应所述管口凸起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中心凸起设置有伸入到管口中的圆锥部,管口与所述圆锥部和凸台之间留有间隙空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凸台对应所述管口边缘设置有弧形的凹槽,凸台表面纵切面呈类W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管口外壁上紧密套置有海绵圈,所述海绵圈边缘匹配紧贴所述外桶内壁。
进一步,所述外桶和内桶漏斗的顶部桶壁上分别设置有环形相适配的外卡槽和内卡槽,所述内卡槽对应卡置在外卡槽中。
进一步,所述外桶和内桶漏斗为透明PET塑料通过同一模具生产一体成型后通过切割桶身分离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产品通过为蚊子提供便捷和良好的产卵环境,吸引蚊子进行产卵,然后利用虫卵的生长习性进行捕抓和杀灭,整个过程中无需消耗任何额外资源,而且诱卵灭蚊器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杀灭效率高,生产和应用成本低廉,非常适合在多种环境中进行大规模的灭蚊工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结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诱卵灭蚊器,包括外桶1和内桶漏斗2,所述内桶漏斗2倒锥形地设置在所述外桶1内,且内桶漏斗2顶部外壁与外桶1内壁密封贴合,内桶漏斗2底部向下延伸设置有管口21,外桶1底部对应所述管口21凸起设置有凸台11,所述凸台11中心凸起设置有伸入到管口21中的圆锥部12,管口21与所述圆锥部12和凸台11之间留有间隙空间,通过研究蚊子的习性,知道蚊子均喜欢在富有微生物的静水当中进行产卵,因此,在外桶1和内桶漏斗2中注入一定水量,并且让外桶1和内桶漏斗2之间保留有一定的空间,并在水中放入一些海绵或物质,或者将诱卵灭蚊器放在植物底下,诱卵灭蚊器里边的水便会成为含有微生物的静水环境,蚊子自会到达内桶漏斗2中进行产卵,幼虫孵化以后其自会游到外桶1底部觅食微生物,幼虫通过管口21进入到外桶1底部,由于凸台11、圆锥部12和管口21之间的间隙空间狭小,以及位置较桶底高,让幼虫不会从管口21回游至内桶漏斗2中,使幼虫只在外桶1中的水域活动,最后幼虫在外桶1和内桶漏斗2之间的水面上成虫,并在该密闭空间中存活一段时间后因为氧气耗尽又无法游泳逃离而死亡,或成蚊后无法飞出而困死其中,全程无需人为操作,也不需加入额外物质或者使用其它道具,无人值守且可长时间免加水,而且外桶1和内桶漏斗2结构非常简单,十分易于使用塑料、橡胶甚至金属等常规物料制造,很好地减少生产成本,并且降低价格,因而方便在住宅公寓、和物业小区、校园、医院等公共场所中大量使用。
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改进,优选地,所述凸台11对应所述管口21边缘设置有弧形的凹槽13,凸台11表面纵切面呈类W形,从而更有效地防止幼虫回游到内桶漏斗2中,进一步确保消灭蚊子的效果。
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管口21外壁上紧密套置有海绵圈3,所述海绵圈3边缘匹配紧贴所述外桶1内壁,海绵圈3不但能够为帮助生成微生物,而且能够有效阻止已经通过到达上层水域的蚊子幼虫回游至海绵圈3下方,更好地保证灭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卫强,未经李卫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439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效、低污染制备硫化钠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输送机液压自移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