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油气田用流动态无损泡沫体系观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81925.0 | 申请日: | 2014-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411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2 |
发明(设计)人: | 李兆敏;姜磊;王继乾;于文洋;李松岩;孙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26658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气田 流动 无损 泡沫 体系 观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气田用流动态无损泡沫体系观测系统,属于油气田开发采油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泡沫流体在石油工业的钻井、油气井增产、修井、提高采收率等各个方面都显示出很大的应用潜力。泡沫驱作为极具应用前景的三次采油技术还存在泡沫半衰期较短、稳定性差等局限性,极大制约了其应用价值和应用广泛性。因此,目前多添加稳泡剂去增强泡沫的稳定性,但是复合泡沫体系稳泡剂同表面活性剂共同作用的稳定机理研究还尚未完善。流动态观测体系可以更加直接的模仿地层中泡沫的存在方式,使观测到的泡沫形态及其他特性(如稳泡剂的存在位置)更加贴近实际。
目前,现有的流动态体系所需的泡沫体积量大,且无法真正实现连续起泡,从而进行定位置的持续观测;并且装置体积比较大,无法置于显微镜等精密仪器下观测、记录。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小型的油气田用流动态无损泡沫观测系统,可以实现对流动态泡沫体系的微观观测,并且可以实现对流动态泡沫体系的温度控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油气田用流动态无损泡沫体系观测系统,包括流动态泡沫产生装置和流动态泡沫观测装置,流动态泡沫产生装置包括起泡液输送装置、泡沫发生装置和泡沫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起泡液输送装置包括储存样品液的起泡液储存器、提供输送动力的起泡液输送泵和起泡液输送管;所述的泡沫发生装置包括泡沫发生器、保温杯和泡沫发生室,泡沫发生室置于保温杯内,泡沫发生室和保温杯之间形成的空腔为加热保温腔;所述的泡沫输送装置包括输送泡沫用的泡沫输出管、提供泵送动力的泡沫输出泵和接收泡沫用的泡沫接收器;所述的流动态泡沫观测装置为观测管,观测管通过软管连接于泡沫输出泵和泡沫接收器之间。
上述的泡沫发生室配有监测温度用的温度计,温度计的量程为-10~100℃。
上述的泡沫发生器为电动搅拌器,具有一根搅拌棒。
上述的保温杯配有保温帽,保温帽上穿有便于起泡液输送管、泡沫发生器的搅拌棒、温度计和泡沫输出管的小孔,起泡液输送管、泡沫发生器的搅拌棒、温度计和泡沫输出管的末端均位于泡沫发生室中;所述的保温帽的材料为橡胶材料,保温杯的材料为普通玻璃材料。
上述的加热保温腔通过连接管与恒温水浴锅相连。
上述的观测管配有光源和图像采集器,观测管、光源与图像采集装置的镜头相对应,图像采集装置与带有信号识别软件的计算机相连。
上述的起泡液储存器和泡沫接收器的材质为普通玻璃材料,形状为圆柱形。
上述的观测管材料为石英玻璃,切口为方形,内外边的尺寸与连接用的软管相匹配。
本实用新型流动态无损泡沫体系观测系统,可以应用在各种显微镜或其他观测装置下进行流动态泡沫观测,对泡沫进行更微观观测,并且可以实现对流动态泡沫体系的温度进行控制;同时可以做到微型化实验,所需原料量降低,有效的降低在起泡液配置过程中的工作量。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流动态无损泡沫体系观测系统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2:本实用新型流动态无损泡沫体系观测系统的立体图;
其中:1、起泡液储存器,2、起泡液输送泵,3、起泡液输送管,4、泡沫发生器,5、温度计,6、保温帽,7、保温杯,8、加热保温腔,9、泡沫发生室,10、恒温水浴锅,11、泡沫输出管,12、泡沫输出泵,13、观测管,14、泡沫接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装置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图2所示,一种油气田用流动态无损泡沫体系观测系统,包括流动态泡沫产生装置和流动态泡沫观测装置,流动态泡沫产生装置由起泡液输送装置、泡沫发生装置和泡沫输送装置组成,流动态泡沫观测装置由观测管13组成;其中:
起泡液输送装置包括起泡液储存器1、起泡液输送泵2和起泡液输送管3,起泡液储存器用来储存样品液,起泡液输送泵提供输送动力,起泡液输送管用来输送样品液;起泡液储存器通过连接管与起泡液输送泵相连,起泡液输送管3的一端连接于起泡液输送泵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8192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太阳电池片在线质量检测装置
- 下一篇:带载气净化装置的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