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照明系统消黄圈与黄斑小角度配光透镜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76643.1 | 申请日: | 2014-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166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张营营;张生;苏永道;王之辉;王强;尹韶辉;徐锡金;朱传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坤锐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13/00 | 分类号: | G02B13/00;G02B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250000 山东省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照明 系统 消黄圈 黄斑 角度 透镜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照明系统消黄圈与黄斑小角度配光透镜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应用单一光学材料的单透镜不能消除光场周边的黄圈与黄斑,或者单一透镜内表面或外表面做微结构处理等不能很好的消除黄圈与黄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照明系统消黄圈与黄斑小角度配光透镜组,旨在解决单一光学材料的单透镜不能消除光场周边的黄圈与黄斑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照明系统消黄圈与黄斑小角度配光透镜组,包括透镜Ⅰ和透镜Ⅱ,所述透镜Ⅰ和透镜Ⅱ入射面均为平面,且出射面均为曲面,即皆为平凸透镜;透镜Ⅰ的平面与透镜Ⅱ的曲面相对,所述透镜Ⅰ和透镜Ⅱ同光轴放置;H1和H′1是透镜Ⅰ物方主点和像方主点,H2和H′2是透镜Ⅱ物方主点和像方主点;其中,透镜Ⅰ像方主点H′1与透镜Ⅱ物方主点H2之间的距离为透镜Ⅰ的像方焦距与透镜Ⅱ的像方焦距之和的一半。
相比于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由前后两个透镜组成,两个透镜尺寸及距离须满足计算公式要求,光源所发出光线经两透镜作用后在照射面混合,从而消除由单透镜等形式配光引起的照射面有黄圈与黄斑的问题,实现所照射面灯光色温的一致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照明系统消黄圈与黄斑小角度配光透镜组的结构、位置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配光照射光场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CIE色彩空间色度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一种用于照明系统消黄圈与黄斑小角度配光透镜组,如图1所示,包括透镜Ⅰ和透镜Ⅱ,所述透镜Ⅰ和透镜Ⅱ入射面均为平面,且出射面均为曲面,即透镜Ⅰ和透镜Ⅱ皆为平凸透镜;透镜Ⅰ的平面与透镜Ⅱ的曲面相对,所述透镜Ⅰ和透镜Ⅱ同光轴放置;H1和H′1是透镜Ⅰ物方主点和像方主点,H2和H′2是透镜Ⅱ物方主点和像方主点;其中,透镜Ⅰ像方主点H′1与透镜Ⅱ物方主点H2之间的距离为透镜Ⅰ的像方焦距与透镜Ⅱ的像方焦距之和的一半。
本实用新型的实际配光原理详细描述如下:
S1、将透镜Ⅰ和透镜Ⅱ同光轴放置,透镜Ⅰ和透镜Ⅱ入射面均为平面,且出射面均为曲面,透镜Ⅰ的平面与透镜Ⅱ的曲面相对。
在步骤S1中,透镜Ⅰ和透镜Ⅱ之间的位置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o1、o′1和o2、o′2分别为透镜Ⅰ和透镜Ⅱ的左右曲面顶点;l为透镜Ⅰ像方主点和透镜Ⅱ物方主点之间距;透镜Ⅰ和透镜Ⅱ左侧曲面(入射面)均为曲率半径r=∞的平面,右侧曲面(出射面)分别为曲率半径为r1、r2的曲面。
S2、根据透镜折射率、入射面曲率半径、出射面曲率半径以及透镜厚度,分别计算透镜Ⅰ和透镜Ⅱ的像方焦距。
在步骤S2中,据厚透镜的几何光学原理,像方焦距公式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坤锐光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济南坤锐光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766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精准的三维曲面激光标刻方法
- 下一篇:基于PLC的污水温度调节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