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响应精度的温度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75960.1 | 申请日: | 2014-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507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9 |
发明(设计)人: | 范茂勇;王伟;李建伟;杨风雷;卞开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宝珠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37/52 | 分类号: | H01H37/52 |
代理公司: | 扬州市锦江专利事务所 32106 | 代理人: | 杨秀达 |
地址: | 22580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响应 精度 温度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气元件,具体为一种高响应精度的温度传感器。
背景技术
现有方形保护器内部固定件均采用塑料或胶木制成,其存在不耐高温、热传导能力差。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产品在高温领域的应用。且热传导能力是保护器的一个重要特性,会直接影响产品对环境温度变化的跟随性和灵敏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性能稳定、使用寿命较长,可靠性较高的温度传感器。
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高响应精度的温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端开口的壳体,壳体开口端的端口内设置有第一环氧树脂密封,壳体的开口端设置有呈上下水平布置的静触片和导电板,静触片和导电板的一端穿过第一环氧树脂延伸到壳体内,静触片和导电板的另一端向外伸出第一环氧树脂,静触片延伸到壳体内的一端设置有静触点;壳体内远离开口端的一端内设置有支座,支座上支撑有双金属片,双金属片的弧形面支撑在壳体底部,双金属片上方设置有水平布置的弹簧片,弹簧片的一端支撑在所述支座上,弹簧片的另一端设置有动触点,所述动触点与静触点可接触式设置,双金属片与弹簧片之间设置有倒T形导套,倒T形导套支撑在所述支座上,倒T形导套的垂直段设置有垂直通孔,倒T形导套的垂直通孔内穿置有顶柱,顶柱的下端支撑在双金属片的中心位置,通过双金属片热胀冷缩带动顶柱沿倒T形导套上下滑动,从而带动弹簧片端部的动触点与静触片端部的静触点的吸合与分离;所述双金属片的一端与弹簧片电连接,所述双金属片的另一端与导电板电连接。
静触片和导电板向外伸出第一环氧树脂的一端分别连接有导线,静触片、导电板与导线连接的一端通过第二环氧树脂绝缘密封。
本实用新型通过顶杆传递双金属受温度变化产生的突变性,推动弹簧片带动触点分断,实现温度控制和热过载保护。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顶柱带动动、静触点之间的分离与吸合,而顶柱的长度可以自由选配,消除了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提高了产品批量产出的精准度和性能的长期稳定性。
2、双金属片与动、静触点之间处于两个独立的空间,避免了触点长期分断产生电弧对双金属片的影响,具有较高温度敏感性、可重复性和可靠性。
3、双金属片与壳体紧贴可以提高产品的温度跟随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一端开口的壳体1,壳体1开口端的端口内设置有第一环氧树脂2密封,壳体1的开口端设置有呈上下水平布置的静触片3和导电板4,静触片3和导电板4的一端穿过第一环氧树脂2延伸到壳体内,静触片3和导电板4的另一端向外伸出第一环氧树脂2,静触片3延伸到壳体1内的一端设置有静触点5。
壳体1内远离开口端的一端内设置有导电支座6,所述导电板4延伸壳体1内的一端折成Z形支撑在壳体1的底部,导电支座6和导电板4折成Z形的一端之间设置有双金属片7,双金属片7的一端支撑在导电支座6上,另一端支撑在导电板4折成Z形的一端上,双金属片7的弧形面支撑在壳体底部,双金属片7上方设置有水平布置的弹簧片8,弹簧片8的一端支撑在所述导电支座6上,弹簧片8的另一端设置有动触点9,动触点9与静触点5可接触式设置,双金属片7与弹簧片8之间设置有绝缘的倒T形导套10,倒T形导套10的一端支撑在所述导电支座6上,另一端支撑在导电板4折成Z形的一端上,倒T形导套10的垂直段设置有垂直通孔,倒T形导套10的垂直通孔内穿置有顶柱11,顶柱11的下端支撑在双金属片7的中心位置,通过双金属片7热胀冷缩带动顶柱11沿倒T形导套10上下滑动,从而带动弹簧片8端部的动触点9与静触片3端部的静触点5的吸合与分离.。
静触片3和导电板4向外伸出第一环氧树脂2的一端分别连接有导线12,静触片3、导电板4与导线12连接的一端通过第二环氧树脂13绝缘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宝珠电器有限公司,未经扬州宝珠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7596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