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抗火试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71108.7 | 申请日: | 2014-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653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26 |
发明(设计)人: | 王勇;袁广林;李志奇;董毓利;师丽霞;李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5/00 | 分类号: | G01N25/00 |
代理公司: | 徐州市淮海专利事务所 32205 | 代理人: | 华德明 |
地址: | 221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筋混凝土 楼板 试验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抗火试验系统,具体是一种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抗火试验系统,适用于整体结构楼板的火灾行为研究,从而获得结构中构件约束作用对混凝土楼板抗火性能的影响规律,属于抗火性能研究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得以较大的提高,近年来国内高层建筑大量涌现,建筑物一旦失火,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钢筋混凝土楼板作为建筑结构中的重要水平构件之一,不仅承受结构的竖向荷载,还起着水平分隔的作用,当建筑发生火灾时,其受火面积较大,受火相对较为严重。
建筑构件的耐火等级主要是根据标准的耐火试验测得的,即在规定的升温条件、压力条件、加载条件、受火条件等要求下,检测墙、柱、梁、楼板等构件能否满足稳定性、完整性、绝热性等要求。
当前,对钢筋混凝土楼板抗火性能的研究多集中在构件层次上,如单一钢筋混凝土楼板构件的抗火试验,对钢筋混凝土楼板在整体结构中的火灾行为研究相对较少,建筑结构是由众多构件构成的,构件之间是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而标准耐火试验中的试件与实际结构中构件的受力情况、边界条件完全不同,特别是整体结构的其它部分对各构件的约束作用,单一钢筋混凝土楼板构件的抗火试验所反应出的结构效应有很大的局限性,单个构件受尺寸限制,且单一试件在达到额定耐火极限后即停止试验,一般很难达到构件破坏,不能综合考虑周围构件的约束作用,不能反映构件间的连接影响,致使其边界条件与实际结构构件不符,不能完全反应其在整体结构的火灾行为,因此,深入研究钢筋混凝土楼板的火灾行为及其在整体结构中的抗火性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抗火试验系统,适用于整体结构楼板的火灾行为研究,能够便于研究钢筋混凝土楼板在整体结构中的抗火性能,从而获得结构中构件约束作用对混凝土楼板抗火性能的影响规律,同时可以根据试验数据指导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抗火设计,提高其抗火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抗火试验系统包括试验炉装置、加载物和控制及数据采集装置;
所述的试验炉装置包括炉体、炉底板、供油管道、一体式燃烧器、炉温热电偶和排烟通道,
炉体采用耐火材料保护,包括拼装炉墙和连接件,拼装炉墙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炉体上设置有燃烧器安装孔,在炉体顶部和试验楼板之间用柔性耐火材料进行填充,
炉底板固定连接在炉体底部,上面设有排烟口,
供油管道设置在炉体外部并环绕炉体,供油管道与油箱连通,
一体式燃烧器的喷口面向炉体内部设置,并穿过炉体上的燃烧器安装孔安装在供油管道上且与供油管道连通,一体式燃烧器与供油管道的连接处安装连接有电子伺服阀及点火器,
炉温热电偶设置在炉体内壁上,
排烟通道与炉底板的排烟口连通;
所述的加载物放置在试验楼板上;
所述的控制及数据采集装置包括中央处理器、火焰控制回路、温度采集回路、位移采集回路和应变采集回路,中央处理器与一体式燃烧器上的电子伺服阀及点火器电连接;中央处理器与数据采集仪电连接,数据采集仪与炉温热电偶电连接,数据采集仪与设置在试验楼板内部的测量混凝土和钢筋温度的热电偶电连接;数据采集仪与设置在试验楼板平面上的测量楼板平面内、外位移的位移传感器电连接;数据采集仪与设置在试验楼板内部的测量钢筋应变的应变片电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的试验炉装置还包括水循环管道,水循环管道包裹于排烟通道外部、并通过电子伺服阀与水泵连接;所述的控制及数据采集装置还包括炉温控制回路,中央处理器与水循环管道上的电子伺服阀电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的柔性耐火材料选用耐火纤维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的炉体上设置观火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7110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