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口腔放疗用上下分隔型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64059.4 | 申请日: | 2014-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440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9 |
发明(设计)人: | 涂文勇;丁继平;胡海生;石慧烽;孔月虹;徐璇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N5/10 | 分类号: | A61N5/10 |
代理公司: | 上海晨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0 | 代理人: | 成丽杰 |
地址: | 20001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口腔 放疗 用上 分隔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在口腔颌面肿瘤放疗过程中使用的上下分隔型口腔支架。
背景技术
放射治疗或放射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是当今医学领域中对头颈部肿瘤进行治疗的基本原则,70%以上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在其治疗过程中均需放射治疗的介入。但是一直以来,放疗所造成的腮腺功能损伤、口腔黏膜损伤及味觉损伤等,由此而导致的口干和口腔疾患,一直是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时甚至导致不得不暂停放疗,从而降低了对肿瘤的局部控制。
放射性口腔黏膜损伤和味觉损伤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分别与口腔黏膜和舌受照射的剂量和体积密切相关。目前,为减少舌部和口腔黏膜在放疗过程中的受照剂量,国内经常使用软木塞、一次性注射器等将舌和部分口腔黏膜推离靶区,但该方法主要存在压舌效果不肯定、位置重复性差、不能个体化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口腔放射治疗用的上下分隔型支架,有助于减少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提高表面剂量,有助于应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提高放疗摆位精确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口腔放疗用上下分隔型支架,包含支架本体,该支架本体为一空心壳体,其外部形状与人张口时的口腔腔内形状吻合;该支架本体的前部为固定部分,固定部分的上表面壳体和下表面壳体上分别设有上牙列压迹槽和下牙列压迹槽;该支架本体的后部为支撑压舌部分,支撑压舌部分的上表面为支架腭面,支撑压舌部分的下表面为支架舌面;
此外,在上述固定部分和支撑压舌部分之间以透气通道贯通,该透气通道的两端分别为开设于支架本体前端壳体上的第一透气孔和开设于支架本体末端壳体上的第二透气孔。
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的口腔支架为个性化制作而成,其外部形状根据需进行放射治疗的病患张口时的口腔腔内形状定制。该口腔支架的前部为固定部分,后部为支撑压舌部分。在该口腔支架的固定部分,上、下表面壳体上分别设有上牙列压迹槽和下牙列压迹槽,且上、下牙列压迹槽均较深,避免了该口腔支架佩戴至病患口部后发生移动的情况,保证在放射治疗过程中该口腔支架和上下颌骨良好的位置重复性。该支撑压舌部分的作用,一方面是分离上下颌骨及支撑作用,使危及器官固定在高剂量区以外,减少受照剂量;另一方面是将舌固定于口腔底部,保证在放射治疗过程中舌的位置的重复性。最后,该口腔支架的固定部分和支撑压舌部分之间以透气通道贯通,该透气通道的两端分别为开设于支架本体前端壳体上的第一透气孔和开设于支架本体末端壳体上的第二透气孔;带有透气通道的口腔支架有利于保持病患佩戴该口腔支架进行放射治疗时的气道通畅,这一优点对于口腔颌面肿瘤放疗病人显得尤为重要,因其放疗过程中咽喉水肿气道变窄的情况时有发生;本实用新型的口腔支架内设有前后贯通的透气通道,与目前临床上在放疗时给病患使用木塞等口含物相比,可有效防止发生呼吸窘迫、呼吸运动度增加而导致靶区位移误差增大,从而最大可能地避免了患者窒息等意外事故的发生。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口腔支架中,支架腭面为一形状与人张口时的口腔腭面形状吻合的曲面,支架舌面为一形状与人张口时的口腔舌面形状吻合的曲面。在该口腔支架的支撑压舌部分,包含形状与人张口时的口腔腭面形状吻合的支架腭面以及形状与人张口时的口腔舌面形状吻合的支架舌面,其中支架舌面须与舌紧密接触,同时又给舌预留一定空间,既避免压舌过紧引起不适,又不会将舌向后推移引起舌后坠,造成病人窒息。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口腔放疗用上下分隔型支架中,透气通道的横截面为圆形,且该透气通道的横截面的直径为1~1.5cm。理论上来说,横截面为任何形状的透气通道均可起到上述保持患者气道通畅的作用;优选地,将透气通道的横截面形状设为圆形,并该透气通道的横截面的直径设为1~1.5cm,在底面最大径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圆形较长方形、正方形等其它形状底面积最大,从而保证圆柱体透气通道的通气量最大。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口腔放疗用上下分隔型支架中,下牙列压迹槽与支架本体末端之间的垂直距离为4.5~5cm,既可保证确定的压舌效果,又可避免口腔支架过长时,刺激佩戴者的口咽部引起咽后壁反射的情况发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未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6405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凸轮式旋转节能抽油机
- 下一篇:一种小钻压高转速套管开窗铣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