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智能变电站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349541.0 | 申请日: | 2014-06-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299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05 |
| 发明(设计)人: | 王涛;林文钦;林红阳;唐元春;冷正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济南置真电气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R31/08 | 分类号: | G01R31/08 |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变电站 电流 接地 故障 线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智能变电站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有两种,即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和中性点不直接接地方式。110kV及以上电网采用中性点直接接地方式,在这种系统中,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短路电流很大,故称为大电流接地系统。6~66kV配电网均采用中性点不直接接地方式,在这种系统中,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接地短路电流很小,故称为小电流接地系统。
配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的几率最高,可占总故障的80%左右,这时供电仍能保证线电压的对称性,且故障电流较小,不影响对负荷连续供电,故不必立即跳闸,规程规定可以继续运行1~2小时。但是,随着配电网的迅速发展,电网中电缆线路的比例上升,缆-线混合线路越来越多,系统线路也增多,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增大,长时间运行容易使故障扩大成两点或多点接地短路,弧光接地还会引起全系统过电压,进而损坏设备,破坏系统安全运行,所以必须及时找到故障线路并予以切除。配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时,一般只要求继电保护能选出发生接地的线路并及时发出信号,而不必立即跳闸。能完成这种任务的保护装置被称作“接地故障选线装置”。
传统的配电网接地故障选线装置,无论是采用单片机,还是嵌入式系统架构或者工控机架构,自身都不带自动分合闸功能,自动化程度低,实用性有待提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变电站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装置,该装置同时实现了故障选线和自动分合闸功能,且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智能变电站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装置,包括工业控制主机、高速数据采集板、模拟量信号调理板、数字量输入输出板和跳闸板,所述模拟量信号调理板、数字量输入输出板和跳闸板与所述高速数据采集板相连接,所述高速数据采集板与所述工业控制主机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工业控制主机上设有8.4英寸工业级彩色触摸屏和SSD固态硬盘。
进一步的,所述模拟量信号调理板、数字量输入输出板和跳闸板集成在同一块板内。
进一步的,所述跳闸板可对线路进行分合闸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实现了故障选线和自动分合闸功能的集成,自动化程度高,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易用性和安全性。此外,该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变电站小电流接地故障选线装置,包括工业控制主机、高速数据采集板、模拟量信号调理板、数字量输入输出板和跳闸板,所述跳闸板可对线路进行分合闸操作。
所述模拟量信号调理板、数字量输入输出板和跳闸板与所述高速数据采集板的数据线接口相连接,所述高速数据采集板通过标准总线接口与所述工业控制主机相连接。
所述模拟量信号调理板、数字量输入输出板和跳闸板集成在同一块板内,并与所述高速数据采集板一起安装在工业控制主机的机箱内。
所述工业控制主机上设有工业级主板、8.4英寸工业级彩色触摸屏和SSD固态硬盘。8.4英寸工业级彩色触摸屏通过USB2.0接口与主机连接。SSD固态硬盘通过SATA接口与主机连接,无机械运作架构,防震、耐撞击,无噪,低功耗。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作的改变,所产生的功能作用未超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时,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济南置真电气有限公司,未经国家电网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济南置真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4954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