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效率氨气吸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49317.1 | 申请日: | 2014-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994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9 |
发明(设计)人: | 宋丽;梁志国;王巍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华英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18 | 分类号: | B01D53/18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谢敏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率 氨气 吸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氨气处理领域,具体是一种高效率氨气吸收装置。
背景技术
氨气是一种无色而具有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气体,氨对接触的皮肤组织都有腐蚀和刺激作用,可以吸收皮肤组织中的水分,使组织蛋白变性,并使组织脂肪皂化,破坏细胞膜结构。氨的溶解度极高,所以主要对动物或人体的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常被吸附在皮肤粘膜和眼结膜上,从而产生刺激和炎症。可麻痹呼吸道纤毛和损害粘膜上皮组织,使病原微生物易于侵入,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氨通常以气体形式吸入人体,氨被吸入肺后容易通过肺泡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运氧功能。进入肺泡内的氨,少部分为二氧化碳所中和,余下被吸收至血液,少量的氨可随汗液、尿液或呼吸排出体外。
氨气是化工行业中的一种常见产物,为了避免该气体对人体产生危害,需要将其吸收掉,氨气是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因此一般常用水直接将氨气吸收。目前,一般的做法是将氨气直接通入水中,使氨气溶于水,这种方式存在效率不高、溶解不充分的问题,同时对水资源的利用率也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率氨气吸收装置,解决了目前氨气的吸收效率不高,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水资源浪费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高效率氨气吸收装置,包括吸收槽、集水槽、若干支撑杆、进气主管、若干组进气支管、进水主管、若干组进水支管以及排水管,所述集水槽与吸收槽连通,且集水槽位于吸收槽的下方,所述支撑杆固定在吸收槽下方并支撑吸收槽,所述排水管与集水槽连通;
所述进气主管固定在吸收槽的外侧,每组进气支管包括两根相对的进气支管,两根进气支管分别固定在吸收槽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两根进气支管的一端垂直于吸收槽的侧壁并与进气主管连通;还包括若干布管,所述每根布管的两端分别套接在一组进气支管上,每根布管与进气主管、对应的进气支管组成连通的空气流道;
所述进水主管设置在进气支管的上方,各进水支管的一端均与进水主管连通,另一端均密封固定在吸收槽的侧壁上,每根进水支管的正下方对应一根进气支管,所述每根进水支管上设有至少一个喷头。
所述喷头包括出水管、上圆盘以及下圆盘,所述上圆盘与下圆盘之间通过2~4个薄片固定连接,所述上圆盘设有中心孔,出水管的一端穿过该中心孔并与上圆盘固定连接,出水管的另一端与进水支管连通。
本方案中,进气主管通入氨气,并经过进气支管的分流作用进入到吸收槽中,由于进气支管上套接有布管,氨气经过进气支管的导流作用进入到布管中,而布管上方则有喷头持续给布管喷水,使布管始终保持湿润,喷头喷出的水将布管整个包围,而氨气在布管中直接与水接触,并迅速溶于水,变成氨水,然后透过布管进入到吸收槽中,再流入集水槽中,并最终由排水管排出,相比传统的氨气溶解,本方案大大提高了氨气的流通量,并增大了氨气与水接触的面积,能使氨气尽可能多而且快地与水接触,从而在未增加水量的基础上,提高了氨气的吸收效率,使水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
本方案中提到的布管,顾名思义是一种材质为布的管子,具有透气透水的特点,在喷头的喷淋作用下,整个布管处于湿润状态,整个被水包裹,此时,氨气跑不出布管,只能在布管内与水相溶变成氨水,并从布管透出进入吸收槽内。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上圆盘所在的平面与下圆盘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出水管的管径为进水支管的管径的1/8~1/10。
进一步地,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每根进水支管上设有一个喷头,喷头在布管上的投影点为布管的三等分点。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布管、进气支管、进气主管三者组成一个氨气流道,氨气最终汇集到布管中,氨气再与喷淋到布管上的水相溶而形成氨水,氨水透过布管进入到吸收槽、集水槽中,最终从排水管排出,完成氨气的吸收处理,相比传统的氨气吸收,本实用新型通过布管的作用,使整个布管都成为了氨气与水接触的场所,增大了氨气与水的接触面积,使氨气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尽可能多的与水接触而溶解,从而提高了氨气的吸收效率,同时也使得水能够与尽可能多的氨气接触,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喷头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华英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四川华英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493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