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预防性回肠造瘘保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35556.1 | 申请日: | 2014-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885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0 |
发明(设计)人: | 朱孝成;李超;时林森;孟松;王辉;洪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5/445 | 分类号: | A61F5/445 |
代理公司: | 徐州支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4 | 代理人: | 张荣亮 |
地址: | 221000 江苏省徐***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预防性 回肠 保护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预防性回肠造瘘保护装置,属于医疗器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直肠癌手术中,医生在切除病灶部分后需要将直肠重新缝合,而在实际手术中,缝合两周的时间内,约有10%的概率会发生肠漏的情况,一旦发生肠漏,那么就需要重新开刀手术,这对病人的康复造成了极坏的影响,目前,医学界的做法是“造瘘”,如果不发生肠漏,那么再将小肠放回腹腔中,由以上统计结果可知,有90%的病人是不会发生肠漏的,因此这种做法对90%的病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不仅增加了社会资源的浪费,还对这90%的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针对这一做法,医界又提出一种做法——预防性肠管旷置,将小肠放置在腹壁上,如果发生了肠漏,那么在预防性肠管旷置处开刀处理,如果没肠漏,那么在预防性肠管旷置处做个门诊手术,将小肠放回腹腔中即可,但是这种做法在临床中,小肠会和腹壁黏连,使得放置小肠回腹腔中变得困难起来。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预防性回肠造瘘保护装置,防止小肠和腹壁黏连,便于预防性肠管旷置的实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预防性回肠造瘘保护装置,包括用于包裹小肠的主体、用于将保护装置固定在腹壁上的腹壁固定装置和用于固定主体的主体固定装置;腹壁固定装置和主体固定装置均设置在主体上。
进一步的,腹壁固定装置有两个或是四个,均匀对称的设置在主体上。
进一步的,主体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孔和固定带,固定孔和固定带对应的设置在主体的两侧,固定孔和固定带相适配。
进一步的,主体固定装置有两个,均匀的设置在主体上。
进一步的,主体宽为2-4cm,长为6-10cm。
进一步的,径向方向上的两个腹壁固定装置之间的间隔距离为1-2c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主体为硅胶材料,主体包裹在小肠外侧,包裹周长为小肠周长的70%左右,利用主体固定装置将包裹小肠的主体固定住,然后用线通过腹壁固定装置将小肠固定在腹壁上,原本与腹壁接触的小肠被硅胶材料的主体取代,在回肠的时候不会发生黏连的情况,便于预防性肠管旷置的实施,节省了社会资源,给病人降低了不必要的痛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体,2、腹壁固定装置,3、固定孔,4、固定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预防性回肠造瘘保护装置,包括用于包裹小肠的主体1、用于将保护装置固定在腹壁上的腹壁固定装置2和用于固定主体1的主体固定装置;腹壁固定装置2和主体固定装置均设置在主体1上。主体1优选采用硅胶材料,使用时主体1包裹在小肠外侧,主体1径向包裹小肠周长长度的70%左右,然后利用主体固定装置将包裹小肠的主体1固定住,再用线通过腹壁固定装置2将小肠固定在腹壁上,原本与腹壁接触的小肠被硅胶材料的主体1取代,在回肠的时候就不会发生黏连的情况了,通过本实用新型,便于预防性肠管旷置的实施,节省了社会资源,给病人降低了不必要的痛苦。
为了固定小肠更加稳定,利于病人的康复,腹壁固定装置2有两个或是四个,均匀对称的设置在主体1上;主体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孔3和固定带4,固定孔3和固定带4对应的设置在主体1的两侧,固定孔3和固定带4相适配;主体固定装置有两个,均匀的设置在主体1上。
在试验中,主体1宽为2-4cm,长为6-10cm,径向方向上的两个腹壁固定装置2之间的间隔距离为1-2cm时,治疗效果为最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未经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3555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搅拌式电热水袋
- 下一篇:一种骨科肢体创伤急救固定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