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球棒的改良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31704.2 | 申请日: | 2014-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159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05 |
发明(设计)人: | 王裕煌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裕煌 |
主分类号: | A63B59/06 | 分类号: | A63B5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朱振德 |
地址: | 中国台湾高***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球棒 改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球棒,是一种利用高分子可塑材料或复合材料制成的保护层,提升球棒本身的结构强度,同时利用保护层内部具软性、弹性的弹性层,来减少棒球和球棒撞击时瞬间产生的冲击力,达到减震、吸震的效果,可大幅降低运动员运动伤害的球棒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棒球的历史非常悠久,台湾少棒队几乎都是使用软式棒球来比赛,虽然在威廉波特少棒赛之后,体验到硬式棒球才是世界主流,不过在考虑到场地、安全、价格以及普及性等因素,目前在小学阶段还是以软式棒球为主流,特别是在日本,软式棒球的普及性已经和硬式棒球相差无几,在运动运品店当中,卖软式球棒的款式比硬式球棒还多。
为此,业界乃开发有一种崭新的复合式球棒,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M450401号复合式球棒新型专利说明书,其揭露的球棒包含:一中空握持件,沿一轴线延伸,并包括沿轴线成相反的一握持段和一外径小于所述握持段的外径的连接段,及一位于所述握持段和所述连接段间的环形抵肩段;一木质打击件,沿所述轴线包覆于所述连接段,并包括沿所述轴线呈相反的一靠接于所述抵肩段的抵接端和一顶端部,即一由所述抵接端部朝所述顶端部方向延伸且供所述连接段穿设的后接孔,所述打击件还包括一由所述围绕壁和所述抵壁共同界定且沿所述轴线位于后接孔外侧的前接孔,所述前接孔内且靠抵于所述抵壁的前芯管;即一补强环,套设于所述抵接端部的外周面。其借由木质打击件跟前芯管达到吸震的效果,然,其木质打击件为单一层设置于前芯管上的结构体,无法在结构强度和吸震及减震之间取得平衡,使得其在结构强度和吸震、减震并存下,其效果相当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增加球棒打击区域部份的弹性结构,使撞击时瞬间产生的冲击力减少,达到降低物体撞击的冲击力,以及降低运动员所面临运动伤害的球棒改良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增加球棒的打击区域部份的结构强度,使球棒受棒球撞击时不易破损,可延长球棒使用寿命的球棒改良结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球棒的改良结构,所述球棒包含握持部及打击部,所述打击部包含有固定环、盖体和材料部,所述固定环用以连接所述握持部及所述材料部,所述盖体连接所述材料部的另一端;其中,所述材料部由内而外依序由基层、弹性层及保护层所组成。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层由具软性的弹性材料制成,其中弹性材料为聚胺脂或乙烯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保护层由高分子可塑材料或复合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高分子可塑材料为PC或聚丙烯材质。
进一步地,所述盖体连接在所述材料部的外表面或内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盖体和所述材料部胶合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盖体和所述材料部的连接面为粗糙面。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环连接在所述材料部的外表面或内表面及所述握持部的外表面或内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环和所述材料部及所述握持部胶合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环和所述材料部的连接面为粗糙面。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球棒的改良结构,所述球棒打击区具有弹性层的特性,达到了减少棒球撞击打击部产生的冲击力,降低了撞击时传递致打击者的冲击力,减少了打击者手腕受伤的机率;
本实用新型所述球棒的改良结构,所述球棒打击区具有一保护层,提升了打击区可承受的冲击力,增加了球棒的打击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球棒立体分解图;
图 2: 图1的A-A剖视示意图;
图3 : 本实用新型的球棒实施示意图一;
图4:图3的 B-B剖视示意图一;
图5:图3的 B-B剖视示意图二;
图6:本实用新型的球棒另一态样示意图;
图7:图6的 C-C剖视示意图。
图中,1????握持部
10???自黏性防滑弹性绷带
2????打击部
21????固定环
22????材料部
221????基层
222????弹性层
223????保护层
23????盖体
3 ????棒球
50????连接面。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裕煌,未经王裕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3170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