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超声波换能与温度采集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301039.2 | 申请日: | 2014-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291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05 |
发明(设计)人: | 姜跃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姜跃炜 |
主分类号: | G01F1/66 | 分类号: | G01F1/66;G01K1/14 |
代理公司: |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9 | 代理人: | 汤茂盛 |
地址: | 230088 安徽省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声波 温度 采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超声波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超声波换能与温度采集器。
背景技术
超声波换能器是一种能把高频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其作用原理:由材料的压电效应将电信号转换为机械振动,更为具体的是将输入的电功率转换成机械功率(即超声波)再传递出去,而自身消耗很少的一部分功率。正是由于超声波换能器良好的换能特性,被广泛应用于超声波流量检测领域。
超声波流量计工作原理:利用发射与接收的超声波时间差来测算液流的流速,同时变送单元进行时间累计从而可得到流量。其中,由于不同的温度下,超声波在流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因此超声波流量计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必须通过一个温度传感器将温度信息导入到控制电路板来综合计算流体的实际流量。现有技术中的在对待检测的液流温度检测时,一般在超声波流量计的液流管壁上设置安装座,将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安装座内,从而来检测液流的温度,该种结构的超声波流量计由于需要单独设置温度传感器的安装座,一方面其结构的紧凑性不足,另一方面带来的附加生产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声波换能与温度采集器,能够实现超声波换能及温度信号的采集。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超声波换能与温度采集器,绝缘壳体上的置于管道内的壳体部位设置有围板,绝缘壳体与围板之间围成的腔室内设置压电体和温度传感器,压电体的波振发生面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采集端与围板的板面贴合,所述的围板为防腐、导热金属材质制成,压电体和温度传感器的信号引线自绝缘壳体上的置于管道外的壳体部位引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存在以下技术效果:将导热材料制成的围板置于超声波流量计的液流管道内,围板板面与待检测液流直接接触,利用设置在绝缘壳体与围板之间围合而成的空腔内的温度传感器来测量围板的温度,从而可方便、快捷地检测出液流的温度,压电体的波振发生面与与围板的板面贴合,从而可实现超声波换能的功能,该器具可将超声波换能与液流温度采集集为一体,应用该器具的超声波流量计的结构更为紧凑,成本显著得到了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机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装配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部分结构的装配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一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二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绝缘壳体的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绝缘壳体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至图7,对本实用新型做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超声波换能与温度采集器,绝缘壳体10上的置于管道内的壳体部位设置有围板30,绝缘壳体10与围板30之间围成的腔室内设置压电体20和温度传感器40,压电体20的波振发生面和温度传感器40的温度采集端与围板30的板面贴合,所述的围板30为防腐、导热金属材质制成,压电体20和温度传感器40的信号引线自绝缘壳体10上的置于管道外的壳体部位引出。
结合附图1,将该器具的围板30置于超声波流量计的液流管道内,使得围板30的板面直接与液流接触,绝缘壳体10固定在安装座上,围板30由导热材料制成,围板30与绝缘壳体10之间围合的腔室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40,温度传感器40的温度采集端与围板30的板面贴合,可精确测得围板30的温度,从而可测得液流的温度,压电体20的波振发生面与围板30贴合,从而可将机械振动产生的超声波发射给液流,保证了超声波换能器的性能,压电体20和温度传感器40的信号引线自绝缘壳体10上的置于管道外的壳体部位引出,信号引线远离压电体20与温度传感器40的工作面设置,保证了压电体20与温度传感器40的工作性能,该器具可将超声波换能及温度采集功能为一体,可简化超声波流量计的结构,使得超声波流量计的结构更为紧凑的同时,也降低了实际的制造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姜跃炜,未经姜跃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0103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