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筒形海上升压站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87007.1 | 申请日: | 2014-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390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2 |
发明(设计)人: | 吴永祥;贾法勇;李明辉;王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17/00 | 分类号: | E02B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韬法业专利代理事务所 11303 | 代理人: | 马丽莲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上 升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上风力发电及潮流能发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筒形海上升压站。
背景技术
目前阶段,我国海上风电尚处于起步阶段,已建成海上风电场包括江苏如东潮间带风电场和上海东海大桥风电场,由于距离陆地较近,此两处风电场升压站按照传统的方式建在岸边陆地上,而对于未来海上风电向深水发展,远离陆地,建设海上升压站势在必行。
现有海上升压站结构型式,基本借鉴海洋平台结构型式,采用导管架基础结构,上部采用三层或者多层海洋平台组块结构形式。在所述的多层平台上设置变电站设备、生活楼、控制室等,但是,多层平台多裸露设置,缺少必要的防护,使得相关设备容易受到海上环境因素的影响,如风荷载带来的外力,从而使得安全性降低。此外,导管架结构一般体型较大,结构复杂,结构较重,不易于建造和海上施工安装,而且由于体积大、结构重对海上运输和吊装船要求较高,增加了建造和施工成本。因此,这在我国目前海上风电施工设备短缺的情况下带来了挑战。
另一方面,对于导管架结构来说,多适用于相对较深水域,而对于浅水水域及潮间带风场来说目前仍缺少合适的升压站结构形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筒形海上升压站,使其能够降低海上环境因素对升压站的的影响,提高升压站的安全性,同时施工时可节约海上作业时间,节省成本,从而克服现有的升压站设备多裸露在外,缺少可靠防护以及施工繁琐等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筒形海上升压站,包括底部支撑结构和固定在底部支撑结构上面的平台结构,所述平台结构包括位于海面之上平行设置的多层圆形平台,相邻两层平台之间通过筒形侧壁密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底部支撑结构包括单个或多个竖直支撑,所述竖直支撑通过管桩固定在海底,所述竖直支撑的顶部与位于最下层的所述平台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底部支撑结构包括一个下宽上窄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顶部与位于最下层的所述平台连接,所述支撑柱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柱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底部支撑结构上设有靠船件及爬梯。
进一步地,所述平台结构包括上、中、下三层平台。
进一步地,所述下层平台上设有生活楼和控制室。
进一步地,所述中层平台上设有变电站设备,所述变电站设备包括变压器及配电设备。
进一步地,所述上层平台上设有防雷设备和吊装设备。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采用具有筒形侧壁的平台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海上升压站能够降低海上环境因素的影响,如风荷载对升压站的外力作用,从而提高升压站的安全性。且平台结构在安装施工时可采用先陆上组装,再海上整体吊装的形式,可省节海上作业时间,节约成本。
(2)相对于现有的大型导管架结构,本实用新型的两种形式的底部支撑结构,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对施工设备要求低,节省海上作业时间,节省成本。
(3)我国现阶段规划的海上风电场多数在30万kW左右,而且水深较浅,适用于本实用新型的筒形海上升压站。
附图说明
上述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海上升压站采用形式1的底部支撑结构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海上升压站采用形式2的底部支撑结构时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筒形海上升压站,包括底部支撑结构和固定在底部支撑结构上面的平台结构,所述平台结构包括位于海面之上平行设置的多层圆形平台,相邻两层平台之间通过筒形侧壁9密封连接。所述筒形侧壁9上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通风窗或视窗等。
由于筒形侧壁9的设置,不仅外观美观,而且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海上升压站能够降低海上环境的影响,如风荷载对升压站的外力作用,提高升压站的安全性,同时在安装施工时对平台结构可采用陆上组装,海上整体吊装的方式,可以节约海上作业时间,节省成本。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底部支撑结构可以设置成以下两种形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870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增强型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桩
- 下一篇:电动保洁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