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抗菌多层给水管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79458.0 | 申请日: | 2014-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143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林海英;许建钦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恒杰塑业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9/147 | 分类号: | F16L9/147;B32B1/08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鼓楼区博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4 | 代理人: | 林志峥 |
地址: | 350307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菌 多层 给水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给水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菌多层给水管。
背景技术
水资源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人们的生存离不开水。但是饮用了被污染的水,种菌群菌落及重金属污染超标,人们就会产生疾病甚至死亡。据最精确的估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5亿人患上经水传染的疾病,其中大约1000万人死于非命——每三年的死亡人口相当于一个加拿大的人口。
我国水资源概况:我国大小河川总长42万公里,湖泊7.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0.8%,水资源总量28000亿m3,人均2300m3(立方米),只占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4,居121位,为13个贫水国之一。目前中国640个城市有300多个缺水,2.32亿人年均用水量严重不足。我国污水、废水排放量每天约为1×108m3之多。水污染现状更是触目惊心,一项调查表明,全国目前已有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77亿元。因此在自来水管道上常见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菌、绿胧杆菌、肺炎克伯雷伯氏菌、白色念球菌、溶血性球菌等细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强度高的抗菌多层给水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抗菌多层给水管,包括由内到外的抗菌层、增韧层和超韧耐开裂层,所述抗菌层、增韧层和超韧耐开裂层通过三层挤出机口模一体成型,所述抗菌层为纳米银PE材质,厚度为0.5–1mm,所述增韧层为PE100管材专用料加增韧助剂共混材料,厚度为整体壁厚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左右,所述超韧耐开裂层为道达尔聚乙烯PE100-RC材质,厚度为整体壁厚的三分之一。具体的,所述抗菌层的厚度为0.5mm,所述超韧耐开裂层的厚度为整体壁厚的三分之一。
其中,所述抗菌层为纳米银PE100材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抗菌、杀菌持久且安全无毒。
2、有超强的耐环境应力开裂性能,耐慢速裂纹增长指标是普通PE给水管50倍,使用寿命达到100年以上,是普通PE100级给水管的2倍。
3、能抗点载荷。点载荷是指管道在运行过程中,外壁受到土壤中石头等坚硬物持续长时间的挤压,形成向内凹陷,内壁产生放射性脆性开裂。该抗菌多层给水管能有效抗点载荷,管道不会发生脆性破坏,而普通PE100级没有抗点载荷能力了。
利用最新的纳米技术,运用在自来水管道上,实现纳米银与PE管道有机结合,使我公司生产的给水管具有高效杀菌抗菌功能,能有效杀死650多种细菌,特别对常见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菌、绿胧杆菌、肺炎克伯雷伯氏菌、白色念球菌、溶血性球菌等细菌有杀菌抗菌作用,杀菌达到95%以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抗菌多层给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抗菌层;2:增韧层;3:超韧耐开裂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纳米银PE:为纳米银与PE的有机结合,纳米银(Nano Silver)就是将粒径做到纳米级的金属银单质。纳米银粒径大多在25纳米左右,对大肠杆菌、淋球菌、沙眼衣原体等数十种致病微生物都有强烈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而且不会产生耐药性。市场上已有纳米银PE薄膜、纳米银PE母粒等等。
道达尔聚乙烯PE100-RC材质:为法国企业道达尔制造的耐开裂聚乙烯(PE100-RC)。
PE材料按照国际上统一的标准划分为五个等级:PE32级、PE40级、PE63级、PE80级和PE100级。
超韧聚乙烯PE100(RC)管道(PE100with Resistant to Cracks),按照GB/T18475-2001(ISO12162:1995)《热塑性塑料压力管材和管件用材料分级和命名,总体使用(设计)系数》中的定义,其按照材料的压力分级水平,仍然是PE100级的压力管道材料;同时,由于其具有优异的耐慢速裂纹增长性能(耐应力开裂)的性能,按照DIN/PAS1075标准,其定义为超韧聚乙烯PE100(RC)。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恒杰塑业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福建恒杰塑业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794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