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便携式靠垫套件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54270.0 | 申请日: | 2014-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149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王鹏宇;张喜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鹏宇 |
主分类号: | A47C7/36 | 分类号: | A47C7/36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吴开磊 |
地址: | 032200 山西省***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式 靠垫 套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靠垫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便携式靠垫套件。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在家里或办公室中使用的座椅的靠背部分与坐垫部分通常是呈九十度,所以这种座椅的靠背与整体呈弯曲状的人体背部的贴附性不好,不能有效的支撑人体背部与颈椎,所以造成长时间坐在这样座椅上的人,感到背部与颈椎不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靠垫套件,以解决现有座椅不能对人体背部及颈椎提供有效支撑,而造成人体背部和颈椎疼痛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便携式靠垫套件,包括主体支架、头枕以及背垫,所述头枕与所述主体支架之间活动连接,所述背垫与所述主体支架之间活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支架呈倒“T”形。使用1个头枕以及2个背垫就能够对人体背部以及颈椎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而为了连接1个头枕以及2个背垫,主体支架采用倒“T”形是最合适的。
进一步地,所述背垫的数量为2个。使用2个背垫就能够对人体背部起到支撑作用
进一步地,还包括头枕架,所述头枕架设置有第一限位销,所述主体支架设置有第一限位孔,所述头枕架与所述主体支架之间,通过所述第一限位孔与所述第一限位销卡紧连接。采用限位销与限位孔的连接方式,便于头枕架与主体支架之间的连接与拆卸,而且也便于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颈椎高度调整头枕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背垫设置有第一钢板,且在所述第一钢板外包裹有棉布层,所述背垫架与所述第一钢板通过螺丝连接。在背垫靠近座椅靠背一面设置有钢板,便于将背垫与背垫架相连接,而且,也便于在连接背垫与背垫架的同时将座椅靠背夹紧,而在第一钢板外包裹棉布是为了避免划伤座椅。
进一步地,还包括背垫架,所述背垫架设置有第二限位销,所述主体支架设置有第二限位孔,且所述背垫架与所述主体支架之间,通过所述第二限位孔与第二限位销卡紧连接。采用限位销与限位孔的连接方式,便于背垫架与主体支架之间的连接与拆卸,而且也便于使用者根据自己的腰部以及背部的适应情况,而调整背垫的高度,同时也可以调整背垫与主体支架间的连接宽度以适应不同的座椅靠背。
进一步地,所述头枕设置有第二钢板,且在所述第一钢板外包裹有棉布层,所述头枕架与所述第二钢板通过螺丝连接。在头枕靠近座椅靠背一面设置钢板,利于将头枕与头枕架相固定,而在第二钢板外包裹棉布是为了避免划伤座椅。
进一步地,所述头枕与人体颈椎接触面为弧形面。头枕与人体颈椎接触面为弧形面,是为了使头枕更好的与人体的颈椎相贴合,对颈椎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背垫与人体背部接触面为弧形面。背垫与人体背部接触面为弧形面,是为了使背垫更好的与人体的背部相贴合,给背部提供更好的支撑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支架外包裹有塑胶。在主体支架外包裹塑胶层,有助于防止主体支架把座椅表面划伤。
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通过提供一种便携式靠垫套件,并将其组装安装在不能对人体背部及颈椎提供有效支撑的的座椅上,使本实用新型中的背垫对使用者的背部起支撑作用,使头枕对使用者的颈椎起支撑作用,从而解决了因长时间坐在不能对人体背部及颈椎提供有效支撑的的座椅上,造成的人体背部与颈椎不适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视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组装在座椅上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组装在座椅上的左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增加背垫数量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只有一个背垫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101--主体支架
1011--第一限位孔
1012--第二限位孔
102--背垫
1021--背垫架
1022--第二限位销
1023--螺丝
1024--第二钢板
103--头枕
1031--头枕架
1032--第一限位销
1033--第一钢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鹏宇,未经王鹏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5427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