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卡位双层车载杯密封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50625.9 | 申请日: | 2014-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151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何志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志雄 |
主分类号: | A47G19/22 | 分类号: | A47G19/22;B60N3/16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名诚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93 | 代理人: | 卢志文 |
地址: | 528300 广东省佛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卡位 双层 车载 密封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电热杯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无卡位双层车载杯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双层车载杯一般包括外壳、内筒和杯座,外壳顶部设有杯口,外壳底部与杯座螺纹连接,所述杯口与外壳一体成型,杯口内径小于外壳内径,杯口与外壳之间设有缩颈过渡位,缩颈过渡位底面下延伸出挡板,挡板与外壳内壁之间形成槽位(卡位)。内筒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内筒上端连同上密封圈插入至槽位内,内筒压紧连接在槽位与杯座内顶面之间。由于槽位宽度很小(狭窄),当杯座与外壳拧紧时,由于槽位限定了上密封圈往侧面方向变形,所以导致上密封圈往内变形,即上密封圈对内筒进行挤压,容易导致内筒破裂。而且,由于设置了挡板,花费更多的材料,提高其制造成本。另外,当煮水时,由于杯内温度升高,内筒发生膨胀,但由于其上端的上密封圈被槽位限定至没有变形的空间,所以,内筒在加热过程中容易爆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安装方便、安全可靠、成本低、内层密封效果好,有效保护内筒,降低内筒爆裂几率的无卡位双层车载杯密封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无卡位双层车载杯密封结构,包括外壳、玻璃内筒和杯座,外壳顶部设有杯口,外壳底部与杯座螺纹连接,其特征是,所述杯口与外壳一体成型,杯口内径小于外壳内径,杯口与外壳之间设有缩颈过渡位,玻璃内筒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玻璃内筒压紧连接在缩颈过渡位底面与杯座内顶面之间,玻璃内筒与外壳之间形成隔热夹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解决:
作为更具体的一种方案,所述缩颈过渡位为平台,平台底面为平面,上密封圈顶面与平台底面密封配合。
所述上密封圈底面和下密封圈的顶面均分别对应玻璃内筒的端部设有环形定位槽。
作为更具体的另一种方案,所述缩颈过渡位为锥台,锥台底面为锥面,上密封圈顶面与锥台底面密封配合。
作为更佳的又一种方案,所述上密封圈顶面设有环形密封凸筋,上密封圈通过环形密封凸筋与缩颈过渡位底面密封配合。
所述环形密封凸筋设有两条,其分别为外密封凸筋和内密封凸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与现有技术相比,缩颈过渡位底部没有卡位,上密封圈直接抵靠在缩颈过渡位底部的平面或锥面上,上密封圈被挤压时可以往两侧变形,避免对玻璃内筒进行挤压,防止玻璃内筒安装时被过分挤压而破裂,同时,玻璃内筒受热变形时,也能有活动位,避免爆裂;
(2)上密封圈顶面设有密封凸筋,密封凸筋容易被挤扁,密封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至图3所示,无卡位双层车载杯密封结构,包括外壳1、玻璃内筒2和杯座4,外壳1顶部设有杯口12,外壳1底部与杯座4螺纹连接,其特征是,所述杯口12与外壳1一体成型,杯口12内径小于外壳1内径,杯口12与外壳1之间设有缩颈过渡位11,玻璃内筒2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上密封圈6和下密封圈5,玻璃内筒2压紧连接在缩颈过渡位11底面与杯座4内顶面之间,玻璃内筒2与外壳1之间形成隔热夹层3,上密封圈6顶面设有环形密封凸筋。
所述缩颈过渡位11为平台,平台底面为平面,上密封圈6顶面通过环形密封凸筋与平台底面密封配合。
所述环形密封凸筋设有两条,其分别为外密封凸筋62和内密封凸筋63。
所述上密封圈6底面和下密封圈5的顶面均分别对应玻璃内筒2的端部设有环形定位槽6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志雄,未经何志雄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5062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