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井不压井液封气井口防喷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49548.5 | 申请日: | 2014-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253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05 |
发明(设计)人: | 刘合;邹龙庆;李益良;付海龙;李涛;杨颖辉;韩伟业;明尔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33/06 | 分类号: | E21B33/06;E21B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赵燕力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井 不压井液封气 井口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油田气井的井口防喷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气井不压井液封气井口防喷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气井特别是页岩气井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主攻方向之一。气井带压作业要求保证施工在受控状态下能够安全的进行,相对油水井,气井带压作业更具有风险,对设备的密封性能和人员施工安全要求更高。气井带压起下操作时,要求漏失“零容忍”,气井带压作业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必须满足大预度、多冗余,对密封能力、耐腐蚀能力及寿命要求更为严格。
传统的油水井不压井井口防喷设备的结构主要由井口防喷系统和起下管柱系统组成,在管柱起下操作时,通常是通过闸板防喷器组组合或闸板与环形防喷器组合实现接箍与本体的交替通过,若直接将其用于气井作业,不仅卸扣作业会引起气体泄漏,而且管柱与密封部分(管柱与防喷器接触面的橡胶部位)的干摩擦易产生静电,带来气体瞬间燃爆的安全隐患;干摩擦还会加剧密封胶体的磨损和破坏,大大缩短密封胶体的寿命,从而给气井带压作业带来安全和成本等诸多问题。
由此,本发明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气井不压井液封气井口防喷系统,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井不压井液封气井口防喷系统,以降低气井不压井作业过程中干摩擦产生的静电危害,降低胶体磨损程度,提高成套防喷系统的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井不压井液封气井口防喷系统,通过液柱密封气体和多级减压密封,实现气井带压起下管柱时对井内气压的有效封堵,提高密封寿命和结构防腐蚀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气井不压井液封气井口防喷系统,该防喷系统包括有井口防喷装置和起下管柱装置;所述井口防喷装置包括固定在气井井口且由下向上顺序连接的下闸板防喷器组、高压卸扣卡瓦、上闸板防喷器组、液压卡箍、球形防喷器、筒形防喷器和固定卡瓦;所述球形防喷器与其上方的筒形防喷器通过一段第一管体连接,所述该第一管体内设有液体;所述起下管柱装置包括设置在气井井口上方的起下油缸组件,和随起下油缸组件的活塞杆上下运动的游动旋转卡瓦,所述游动旋转卡瓦与固定卡瓦同轴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管体连接一为其提供压力的缓冲蓄能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在所述高压卸扣卡瓦与上闸板防喷器组之间设有一短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起下油缸组件通过一支架设置于气井井口上方,所述起下油缸组件包括固定于支架的下横梁,两个平行竖直设置的缸体固定于下横梁上,两个缸体内的活塞杆向上延伸并固定连接于一上横梁;所述游动旋转卡瓦固定设置在所述上横梁的下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井口防喷装置通过螺栓、法兰或接箍与井口连接固定。
由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气井不压井液封气井口防喷系统中,在上闸板防喷器组的上端使用一套球形防喷器通过密封一段液柱实现主密封,使用一套筒形防喷器作为减压系统,并配合上、下闸板防喷器组实现多重密封保护,由此实现起下管柱时对气井内环空中气体的有效封堵;所述第一管体连接一为其提供压力的缓冲蓄能器;液柱的环空压力通过缓冲蓄能器实现,液柱可微漏,以实现自润滑效应,并降低胶体磨损,同时也能有效消除静电影响;液体化学组分可抵御硫化氢气体等对密封部分和金属本体的腐蚀;采用液封气和二级减压原理进行气井不压井防喷,可以在保证对气井压力安全封堵的条件下,兼顾密封性能、防腐蚀性能和寿命要求,该防喷系统成本低、针对性强,可实现常规气井的不压井施工要求,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气井不压井液封气井口防喷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4954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