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定位锁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48401.4 | 申请日: | 2014-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312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发明(设计)人: | 贠虎臣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柴油机重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B11/00 | 分类号: | B25B11/00;G01M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3105***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定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定位锁紧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柴油机零部件的生产过程中,经常需要对许多零件的铸造型腔进行密封性检验,检验铸件毛坯的缺陷、裂纹等质量问题,尤其是柴油机的机身的气腔、增压器壳体的气腔、某些零件的油腔;其中某些型腔的出口形状基本都是圆形(或方形)孔口,通常采用端面或止口密封,注入承压水,保压一定时间,检验毛坯。但是部分零件孔口没有已加工的螺孔或可锁紧密封盖板的螺孔,不具备端面或止口密封的条件,零件本身又不能因为检验而增加加工要素(提高了加工成本),导致零件的因为毛坯报废而浪费。如图1所示常见的型腔出口结构。
采用常规的盖板或法兰密封方案,由于没有相应的螺钉锁紧位置,而无法采用;若采用传统的轴用O型密封圈结构,由于型腔孔口太薄(一般壁厚20mm左右)或孔的精度(基本要求孔精度IT6~IT7)太低,不能满足轴用O型密封圈结构使用孔精度。以上两种方法,都无法解决此类孔的密封实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满足检验目的,且不提高孔的加工精度,不改变孔口为毛坯形态,只需要对孔口端面进行加工即可的自动定位锁紧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自动定位锁紧装置,包括:连接在一起的上盖板1和下盖板3,其中,所述上盖板1与零件型腔的出口端面相接触,下盖板3位于零件型腔的出口内,且上盖板和下盖板的两侧分别设有导向槽,导向槽内部分别穿过一钩头螺栓7,并在上盖板1的上端设一锁紧螺母,所述钩头螺栓7与所述锁紧螺母相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锁紧螺母选取盲孔锁紧螺母4。
优选的是,所述钩头螺栓包括螺栓主体和端部的钩头部,螺栓本体与所述锁紧螺母相连接,此外,所述螺栓本体上设一导向销10,所述导向销设于上盖板和下盖板之间的空间内。
优选的是,所述上盖板1和零件型腔的出口端面之间设有O型密封圈。
优选的是,所述下盖板设有凸台。
优选的是,且上盖板1和下盖板3通过穿过下盖板3的连接螺栓8连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上述方案以后,由于通过上盖板1和下盖板3以及钩头螺栓7,从而能够通过钩头螺栓7的旋转,达到牢牢锁紧的目的,具有很好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点更加明确。
图1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定位锁紧装置作用的型腔出口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定位锁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定位锁紧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定位锁紧装置中钩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地说明。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如图1所示的型腔出口的密封问题,又能够满足检验目的,还不提高孔的加工精度,不改变孔口为毛坯形态,只需要对孔口端面进行加工即可,我们发明了一种自动定位锁紧装置。制造简单,成本低廉,承压高密封性强。
本发明利用螺母与螺栓拧紧时的相对运动,钩头螺栓转动上移,将盖板死死的锁紧在零件型腔的出口端面,随着螺母的相对拧紧,盖板与钩头的间距越小,密封性越好,承压能力就越大。
具体如图2、3、4所示,一种自动定位锁紧装置,包括:连接在一起的上盖板1和下盖板3,其中,所述上盖板1与零件型腔的出口端面相接触,下盖板3位于零件型腔的出口内,且上盖板和下盖板的两侧分别设有导向槽,导向槽内部分别穿过一钩头螺栓7,并在上盖板1的上端设一锁紧螺母,所述钩头螺栓7与所述锁紧螺母相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锁紧螺母选取盲孔锁紧螺母4。
优选的是,所述钩头螺栓包括螺栓主体和端部的钩头部,螺栓本体与所述锁紧螺母相连接,此外,所述螺栓本体上设一导向销10,所述导向销设于上盖板和下盖板之间的空间内。
优选的是,所述上盖板1和零件型腔的出口端面之间设有O型密封圈。
优选的是,所述下盖板设有凸台。
优选的是,且上盖板1和下盖板3通过穿过下盖板3的连接螺栓8连接在一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柴油机重工有限公司,未经陕西柴油机重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484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源盒系统及其通风系统
- 下一篇:无动力污水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