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障碍中承式人行天桥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34973.7 | 申请日: | 2014-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212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石国祥;石宇;韩同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石国祥;石宇;韩同超 |
主分类号: | E01D1/00 | 分类号: | E01D1/00 |
代理公司: | 长春市四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2103 | 代理人: | 张建成 |
地址: | 130000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障碍 中承式 人行天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障碍中承式钢拱架人行天桥。
背景技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交通工具也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交通拥堵及安全问题愈发严重,并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人行天桥作为交通中重要的一环,对解决这一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天桥存在着施工周期长,占地面积大,机械化程度低,桥体围栏遮挡视线,与周围环境不和谐等弊端。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障碍中承式钢拱架人行天桥。
本实用新型是由桥身,步行梯和升降梯构成,桥身两侧安装有防护栏以及用于承重的钢拱架,步行梯和升降梯设置在桥身的两端;钢拱架为预制钢结构,钢拱架的两端安装在混凝土桩基础上,桥身与钢拱架之间以支撑杆联接,桥身与钢拱架的联接处根据热膨胀系数设置活动空间。桥身两侧利用铁丝网作为护栏网,步行梯依附在升降梯的两侧并采用“Z”字形结构以节省空间;桥身两端的升降梯为双轿厢连接相互配重的升降梯。即升降梯为链接式联动电梯。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
1、本实用新型采用了预制钢结构的桥身替代钢筋混凝土做桥身,钢筋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存在施工周期长,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等弊端。采用预制钢结构的桥身则可以大大缩短施工周期,并且在设计方面改变了现在常用的梁柱结构,去除了道路中间的柱,不仅缩短了施工周期,更减少了建造成本。由于去除了中间的柱,我们在桥的两侧加装钢拱架用于保证整个桥梁系统。钢拱结构在人行天桥中的应用增强了桥梁结构的整体刚度,大幅度较小了主梁的建筑高度,减低了成本和吊装重量。糅合以往天桥平直的设计特点,起到了美化城市的作用。
2、以往的天桥都是利用楼梯作为主要的建筑垂直交通方式,极少部分利用滚梯或者升降梯。传统的楼梯不利于小型车辆(如自行车,电动车等)的行走,增加坡道又会大大增加占地面积和工程成本。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链接式联动电梯。一个升降梯组合由两个轿厢组成,轿厢之间用链条连接并通过架设在上部的传动齿轮作为升降梯的动力。相比以往的升降装置,这一设备既降低了能源消耗,又提升了效率。并且加装升降梯系统更利于人们多样化的出行方式,起到了便民利民的效果,尤其是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
3、为了优化空间,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全新的“Z”字形楼梯结构,较以往的整体“一”字形结构节省了大量的地面空间与建造成本。本实用新型未设置顶棚,全开放取代传统形式上的封闭式。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天桥上的顶棚有以下弊端,第一,难清洗,天桥是一种室外交通设施,在室外就难以避免的要经历风吹雨淋,棚顶就会脏,清理也就成为了问题。第二,顶棚在阳光下暴晒,很容易遭到破坏,有些天桥还因顶棚掉落造成了受伤事件。第三,顶棚与桥身结合之后形成一个密闭空间,在中间行走的行人们会感觉不适。第四,造价高,后期维护费用高。
4、天桥护栏采用护栏网设计,这一改变减少了桥身对人们视线的遮挡,从美学角度来看,对天际线的影响降至最低,使天桥与周围环境相和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利用预制钢结构做桥身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减小了施工过程中对城市交通带来的不便。
2、去除中间立柱,不仅美化环境,又节省了建造成本。
3、采用升降梯,使人们出行的方便程度大大提升。
4、升降梯为双轿厢相互配重,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5、“Z”字形楼梯结构更适合在天桥中应用,节省占地空间,并且方便行人从不同方向进入。
6、与现有天桥相比移除了顶棚,减少了后期维护费用,美化了空间效果。
7、护栏网设计,不遮挡视线,美化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法
请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是由桥身1、步行梯2和升降梯3构成,桥身1两侧安装有防护栏4以及用于承重的钢拱架5,步行梯2和升降梯3设置在桥身1的两端;钢拱架5为预制钢结构,钢拱架5的两端安装在混凝土桩基础上,桥身1与钢拱架5之间以支撑杆51联接,桥身1与钢拱架5的联接处根据热膨胀系数设置活动空间。桥身1两侧利用铁丝网41作为护栏网,步行梯2依附在升降梯3的两侧并采用“Z”字形结构以节省空间;桥身1两端的升降梯3为双轿厢连接相互配重的升降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石国祥;石宇;韩同超,未经石国祥;石宇;韩同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3497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