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加热烘干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33499.6 | 申请日: | 2014-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242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郑煜铭;郑志烨;陈澍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贝思达环保投资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6B13/10 | 分类号: | F26B13/10;F26B23/06;F26B23/04;F26B25/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精诚新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18 | 代理人: | 巫丽青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热 烘干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纳纤维膜制备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热烘干装置。
背景技术
微纳纤维膜以其纤维直径小、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等优点,在空气清洁、粉尘过滤、水处理污染吸附等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目前,微纳纤维制造方法主要有溶液喷射和熔融喷射两种,其中溶液喷射方法工艺简单、能耗小,且喷射所制造纤维直径小更易于表现微纳纤维膜的优势,有利于拓展其应用范围。
但利用溶液喷射方面所制造微纳纤维中包含有末完全挥发的溶剂,纤维含有的残余溶剂将会影响到微纳纤维的品质从而限制了其应用的拓展。如何实现微纳纤维膜中溶剂的挥发提高纤维膜品质,已经成了微纳纤维膜应用发展的一个关键点。
微纳纤维膜纤维直径小对热敏感,加热过程纤维易被破坏。目前,针对微纳纤维膜暂没有专用的加热、烘干系统。加热温度过高或升温速度过快,易导致膜表面纤维容易发生碳化,或诱导纤维产生熔融且发生胶连;加热温度偏低或是升温速度偏慢时,内部纤维残余溶剂无法获得充分的挥发,而影响了纤维的有效过滤与吸附能力。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了一种加热烘干装置,针对微纳纤维膜结构特点,设计出一种分段均匀加热的加热烘干装置,保证了红外加热的效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加热烘干装置,包括加热腔体、薄膜送料装置和薄膜收取装置,所述薄膜送料装置设置在加热腔体入口,所述薄膜收取装置设置在加热腔体出口,所述加热腔体沿薄膜传送方向分为第一加热腔段和第二加热腔段,所述第一加热腔段内设有低温加热器,所述第二加热腔段内均设有高温烘干装置,所述第一加热腔段内上面开设有低温出气口,所述第二加热腔段上面沿薄膜传输方向依次设有前通气孔,中通气孔和后通气孔。
进一步的,所述低温出气口通过低温通风管连接有低温引风装置,所述低温引风装置输出端连接至一低温废弃液收集装置。通过设计低温出气口,低温出气口通过低温通风管与低温引风装置相连接,低温引风装置连接至低温废气液收集装置,以确保溶剂挥发所形成的蒸汽能够被快速的带走,并回收利用,避免了环境污染。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加热腔段上的前通气孔、中通气孔和后通气孔通过高温通风管连接一高温引风装置,该高温引风装置输出端连接至一高温废气液收集装置。废气最终输送至高温废气液收集装置,能够有效回收,提高烘干效率且防止空气污染。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腔体出口处设有干燥鼓风装置。设置干燥鼓风装置往腔体送入干燥气体,促进腔体中蒸汽的流动,并顺利从各个通气孔排出,避免了蒸汽对加热效率的影响,再者,干燥气体的通入有助于内部温度的均匀,避免局部过热,产生碳化焦点。
进一步的,所述薄膜送料装置为滚辊式薄膜送料装置。采用带有张力控制的滚辊式薄膜送料装置,以避免微纳纤维膜表面发生褶皱破坏纤维膜品质。
进一步的,所述薄膜收取装置为滚辊式薄膜收取装置,与滚辊式薄膜送料装置配合,能够实现微纳纤维膜可以连续准确地输送进入到加热系统中,同样也能够避免微纳纤维膜表面发生褶皱破坏纤维膜品质。
进一步的,所述低温加热器为加阻丝加热器,该加阻丝加热器设置在第一加热腔端的底面。该加阻丝加热器用于促进微纳纤维膜表面纤维残余溶剂的快速挥发,加热温度50~100℃可调。
进一步的,所述高温烘干装置为远红外加热器,该远红外加热器包括两对称设置的远红外加热板,分别设置在第二加热腔段的上面和底面。通过设置上下对称的远红外加热板,能够使得整个加热效果均匀。加热温度80~200℃可调。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针对微纳纤维膜结构特点,本设计提出分段均匀加热方式;通过低温预加促进表面溶剂迅速挥发,且防止纤维产生胶连和碳化;再利用高温红外加热促进微纳纤维膜内部的残余溶剂获得挥发,利用气流促进溶剂挥发蒸汽能够及时排走,保证了红外加热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高温废气液收集装置;2高温引风装置;3高温通风管;4高温烘干装置;5干燥鼓风装置;6薄膜收取装置;7后通气孔;8中通气孔;9前通气孔;10低温加热器;11薄膜送料装置;12待烘干薄膜;13低温出气口;14低温通风管;15低温引风装置;16低温废气液收集装置;17加热腔体;171第一加热腔段,172第二加热腔段。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贝思达环保投资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未经福建省贝思达环保投资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334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生物质炉具上料装置
- 下一篇:一种汽车座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