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暖气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23378.3 | 申请日: | 2014-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077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9 |
发明(设计)人: | 李胜营;李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胜营 |
主分类号: | F24D13/02 | 分类号: | F24D13/02;F24D19/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34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暖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暖气。
背景技术
现在的冬季供暖主要以水暖为主,一般为集中供热,所需的热水量非常大,燃烧了大量的煤,而且集中供暖的线路很长,热量损失也很严重,有时供暖线路还会有破损,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不符合现在提倡的节能环保的社会主题。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电取暖设备进入了日常生活中,电能是一种清洁能源,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电取暖主要有空调机供暖和电暖气供暖两种方式。其中,空调机供暖又分为中央空调和小型家用壁挂式、柜式空调,建筑物内安装中央空调需要配置制冷机、冷却塔、风管、水管、风机盘管、风机、水泵等设备,耗资巨大,而且运行费用、维护保养费用及耗能都非常高;小型家用壁挂式、柜式空调的单机价格高,而且制热效率低、耗能高,给人们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并且在寒冷地区,当温度降低到一定数值时,空调机将无法制热。电暖气取暖,如各种的电热扇,虽然使用方便,但是散热性能差,增温速度慢,而且使用不安全,容易引起火灾;而有些散热性能好的电暖气体积太大,一般家居很难摆放,使用起来不方便;还有的电暖气通过加热水或油等介质取暖,对电暖气的材质和密封效果要求很高,成本同样也很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暖气,使其体积小,散热好,而且容易摆放,使用又安全。
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外壳、支腿、电加热装置、温控开关和温度探测器,所述的外壳是长方体,外壳上下开口,下方为进风口,上方为出风口,所述的支腿有四个,四个支腿分别位于外壳的四个底角下面,所述的电加热装置有两根,前后并列由固定装置固定在靠近出风口的位置,将电加热装置的一端连在温控开关的正极,另一端连在温控开关的负极,两根电加热装置为并联,将温控开关连接在电源线上,温度探测器位于电加热装置的中部,温控开关和温度探测器由电线连接。
优选地,所述的固定装置有两个,设置在外壳上靠近出风口的位置,两个固定装置都连接着外壳的前后两面,并且两个固定装置分别靠近外壳的左右两个侧面,每个固定装置上都有两个前后并列的凹槽。
优选地,所述的电加热装置是由加热棒和若干金属翅片组成,金属翅片中央开孔,将加热棒从孔中穿过。
优选地,所述的加热棒的材质为镍铬合金。
优选地,所述的金属翅片的材质为铜铝合金。
优选地,所述的加热棒两端有耐热的绝缘套。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产品将一般的单根长的电加热装置改为两根短的并联,既增加了电暖气的加热速率,又使电暖气容易摆放和运输;
2、本实用新型产品通过加热空气取暖,既降低了电暖气的生产成本,又使电暖气方便使用,避免了使用中可能遇到的麻烦,还没有噪音,很环保;
3、本实用新型产品还设置了温控开关,不仅增加了一重安全保障,还提高了电暖气的供热性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解释;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外壳示意图;
图中:1.外壳 2.温控开关 3.温度探测器 4.固定装置 5.加热棒6.金属翅片 7.支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电暖气主要包括外壳1、支腿7、电加热装置、温控开关2和温度探测器3,所述的外壳1是长方体,外壳1上下开口,下方为进风口,上方为出风口,在外壳1靠近出风口的位置设有两个固定装置4,两个固定装置4都连接着外壳1的前后两面,两个固定装置4分别靠近外壳1的左右两个侧面,每个固定装置4上都有两个前后并列的凹槽。所述的电加热装置有两根,前后并列固定在固定装置4上,电加热装置的两端固定在固定装置4的凹槽内,这样设置的目的是将电加热装置占用的空间尽量缩小,使电暖气容易摆放和运输,而且由于两根电加热装置靠的很近,提高了电暖气的加热速率;当电加热装置将其附近的空气加热到一定温度时,热空气就会上浮,外壳1下方和外部的冷空气就会从进风口进入电暖气,从而形成室内的空气循环,为室内供暖;而电暖气的加热速率越快,空气的循环速度也同样会加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胜营,未经李胜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2337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