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内饰复合表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21990.7 | 申请日: | 2014-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054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03 |
发明(设计)人: | 王京;丁道全;王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海胜塑胶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27/08 | 分类号: | B32B27/08;B32B27/04;B32B27/32;B32B27/40;B60R13/02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科谊专利代理事务所 32225 | 代理人: | 袁兴隆 |
地址: | 21111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复合 表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分子复合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内饰复合表皮。
背景技术
汽车门内饰表皮是汽车内饰件中的主要配件,目前制作内饰表皮采用的工艺主要有:直接注塑成型、真空吸塑成型和低压注塑成型,为了满足乘员对舒适性的需要,内饰表皮要求有良好的触感、手感、视觉感、气味感等,同时,
必须满足乘员的身体健康不受影响,因此需特别关注内饰材料的环保性。直接注塑成型的内饰表皮虽然成本低廉,但在舒适性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采用真空吸塑和低压注塑成型的表皮目前有:纯PVC发泡片材、PVC单层压延片材、PVC搪塑粉末,这些表皮普遍存在舒适性不好,环保性能不达标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现有的汽车内饰表皮舒适性差,环保性能不达标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内饰复合表皮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内饰复合表皮,包括聚乙烯丙纶层和聚氯乙烯层,所述聚氯乙烯层的上表面涂覆有水性聚氨酯层,所述聚乙烯丙纶层的下表面涂覆有聚烯烃层,所述聚乙烯丙纶层的上表面与聚氯乙烯层的下表面之间通过水性聚氨酯粘结剂层粘接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水性聚氨酯层的厚度为5~10μm。
作为优选,所述聚氯乙烯层的厚度为0.5~1mm。
作为优选,所述水性聚氨酯粘结剂层的厚度为10~20μm。
作为优选,所述聚乙烯丙纶层的厚度为1~5mm。
作为优选,所述聚烯烃层的厚度为0.1~0.3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这种汽车内饰复合表皮采用聚氨酯层为粘接介质,不仅提高了这种汽车内饰复合表皮的环保性,而且对生产现场的环境起到了清洁作用,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采用了聚乙烯丙纶层和聚烯烃层做为复合底层,提高了舒适性和隔音性;通过水性聚氨酯层达到消光的目的,使表皮更加舒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汽车内饰复合表皮最优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水性聚氨酯层,2、聚氯乙烯层,3、水性聚氨酯粘结剂层,4、聚乙烯丙纶层,5、聚烯烃层。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内饰复合表皮,包括聚乙烯丙纶层4和聚氯乙烯层2,聚氯乙烯层2的上表面涂覆有水性聚氨酯层1,聚乙烯丙纶层4的下表面涂覆有聚烯烃层5,聚乙烯丙纶层4的上表面与聚氯乙烯层2的下表面之间通过水性聚氨酯粘结剂层3粘接固定,水性聚氨酯层1的厚度为8μm,聚氯乙烯层2的厚度为0.7mm,水性聚氨酯粘结剂层3的厚度为15μm,聚乙烯丙纶层4的厚度为3mm,聚烯烃层5的厚度为0.2mm。
在制作这种汽车内饰复合表皮时首先对聚氯乙烯片材进行水性聚氨酯涂层处理后压花成卷材,再通过热熔胶辊涂设备对聚乙烯丙纶层4的下表面涂覆一层聚烯烃,最后在双胶点复合设备上通过水性聚氨酯粘结剂层3为粘接介质将聚乙烯丙纶层4和聚氯乙烯层2贴合固化。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海胜塑胶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海胜塑胶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2199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