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隔音窗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20992.4 | 申请日: | 2014-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221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张俊霞;王亚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榆林学院 |
主分类号: | E06B5/20 | 分类号: | E06B5/2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719000***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隔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噪音防治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隔音窗。
背景技术
空气是生命之源,空气品质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空气污染主要表现为空气中含有灰尘和噪声。
目前,已有不同种类的隔音窗问世,这些隔音窗通常由双层或三层同质地玻璃或不同厚度玻璃与窗框组成,使用经特别加工的隔音层,隔音层玻璃使用的是PVB夹膜经高温高压牢固粘合而成的隔音层玻璃;或在隔音层之间,夹有充填了干燥剂(分子筛)的铝合金隔框,边部再用密封胶(丁基胶、聚硫胶、结构胶)粘接合成的玻璃组件;另一种是,利用保温瓶原理,制作透明可采光的均衡抗压的平板型玻璃构件,能够有效地抑制“吻合效应”和形成的隔声低谷,在窗架内填充吸声材料,充分吸收透明玻璃的声波,最大程度隔离各频段噪声。比如,前者有铝塑共挤门窗、夹胶玻璃和PSG玻璃,后者有中空玻璃和真空玻璃。
然而,这些隔音窗的弊端是无法让空气通过,长久使用会导致室内空气不畅通,影响室内空气质量。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既能隔音,又能保持空气畅通的隔音窗。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音窗,该隔音窗既能消除噪声影响,又能保持室内新鲜空气的流通。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隔音窗,包括由上盖板、底板、左右两个侧板、前微孔板及后微孔板组成的隔音腔室,在该隔音腔室中还设有与前微孔板及后微孔板平行的小孔板,小孔板与后微孔板之间形成的腔室为第一混合室,小孔板和前微孔板之间形成的腔室为第二混合室。
所述前微孔板和后微孔板的微孔孔径小于1mm。
所述小孔板的孔径为0.5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隔音窗包括由顶板、底板、左右两个侧板、前微孔板及后微孔板形成的隔音腔室,当室外空气从后微孔板中进入隔音腔室时,依次流过小孔板和前微孔板进入室内,由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是以振动波的方式进行,当空气通过小孔板时,中低频声波在第一混合室内反复反射而被吸收掉,这样就将低中频声波消除掉,只剩下高频声波。同时,空气在第二混合室中混合后,无声的空气从前微孔板中流过,进一步去除灰尘后,洁净无声的空气流入室内。本实用新型的隔音窗能够有效保持空气畅通,可以去除空气中的灰尘,同时隔音效果好,结构简单,适用范围广,成本低,节能环保。
进一步地,前微孔板和后微孔板上的微孔孔径小于1mm,能够有效过滤掉空气中的尘粒。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前微孔板;2为左侧板;3为上盖板;4为右侧板;5为后微孔板;6为小孔板;7为底板;8为第二混合室;9为第一混合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隔音窗,包括上盖板3、底板7、左侧板2、右侧板4,前微孔板1和后微孔板5。上盖板3、底板7、左侧板2、右侧板4,前微孔板1和后微孔板5形成了隔音腔室,在该隔音腔室中设置有小孔板6,小孔板6与后微孔板5之间形成的腔室为第一混合室9,小孔板6和前微孔板1之间形成的腔室为第二混合室8。前微孔板1和后微孔板5的微孔孔径小于1mm。
本实用新型的隔音窗,在制作时,将后微孔板5、小孔板6和前微孔板1依次粘结在上盖板3和底板7之间,左右两边分别用左侧板2和右侧板4密封,后微孔板5和小孔板6之间构成的空间为第一混合室9,小孔板6和前微孔板1构成的空间为第二混合室8。
本实用新型的隔音窗,在使用时:
当空气从后微孔板5侧依次流过小孔板6和前微孔板1时,前微孔板1和后微孔板5上的微孔孔径小于1mm,可有效过滤掉空气中的尘粒。由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是以振动波的方式进行,当空气通过小孔板6时,中低频声波在第一混合室9内反复反射而被吸收掉,这样就将低中频声波消除掉,只剩下高频声波。同时,空气在第二混合室8中混合后,从前微孔板1中流出,无声的空气从微孔板1流过,进一步去除灰尘后,洁净无声的空气流入室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榆林学院,未经榆林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2099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教学用制冷循环模型
- 下一篇:液体抽吸装置及其分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