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考试答题卡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12374.5 | 申请日: | 2014-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100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0 |
发明(设计)人: | 张开生;谢代胜;郭国法;汤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Q50/20 | 分类号: | G06Q50/20;G06K7/10;G09B7/02;G09F9/33 |
代理公司: | 西安西达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2 | 代理人: | 第五思军 |
地址: | 710021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考试 答题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设计属于英语教学与考试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考试答题卡装置,尤其适用于高考以及大学四级、六级等大型英语考试。
背景技术
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是教育部主管的一项全国性的教学考试,其目的是对大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进行客观、准确的测量,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服务。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国际社会一体化、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全面落实《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英语考试改革委员会对英语考试题型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总体上看比较成功, 能较准确地测试考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但遗憾的是, 影响如此大的全国性英语考试试卷的答题卡设计存在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语试题总体质量,同时也增大了阅卷的难度。
以前的准考证号的涂写方式是将数字0~9罗列出来,然后考生在手写号码下面对应的数字上划线,这样既浪费空间,又如果数字较大,要划线的地方离手写区域较远难以比对,导致考生情绪紧张更严重的准考号码填写错误,导致考生考试失败。基于让考生更容易比对准考号码和节约答题卡空间考虑,将准考证号的填涂用八段数码管式代替罗列数字0~9。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考试答题卡装置,能够有效地提高考生的填涂准确性并通过特定的答题卡识别方式,减少了人工阅卷的成本和时间,并能够为以后的英语作文教学提供分析借鉴作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考试答题卡装置,包括有答题卡本体,答题卡本体上4设有数码管填涂识别区5,数码管填涂识别区上设有光电对管,光电对管包括发射管1和接收管2;答题卡本体的四个边设有定位识别点3。
所述的光电对管内部包括一个发光二极管A、K和一个光敏三极管C、E,VCC和GND端分别接电源和地,当发光二极管发射的光无遇障碍或遇到黑色的障碍,光没有反射回来,光敏三极管不导通,Vout端输出低电平;而遇到白色的障碍,光敏三极管接收到光而导通,Vout端输出高电平,这样输出电平不一致就可以判断填涂框是否填涂。
所述的数码管填涂识别区采用A、B、C、D、E、F、G八段数码管组成的8字型。
所述的数码管填涂识别区采用米字型数码管。
本设计的有益效果是:
1)在填涂准考证号考生更容易比对准考号码和节约答题卡空间,一个简单且容易比对的号码填写方式更能缓解考生的紧张情绪。更重要的是能减少因为准考证号填写错误导致考生考试失败的产生。
利用米字型数码管式填涂字母使填空题可以机读,缩短阅卷时间,减少人工阅卷成本。
2)在作文题附近放置米字型数码管式填涂区,可将作文关键词写入其中,通过存储考生作文的关键词并加以分析,可作为英语教学和考生考后自我分析的重要资源。
3)对于答题卡读卡器对答题卡的答案识别,采用光电对管判断是否填涂,光电对管发射管产生红外线,不需外部光源;读卡器可对答题卡填涂区进行整体扫描,大大提高扫描速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能有效地解决现在英语答题卡存在的问题,并对考生的情绪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减少了考生的出错机率, 也就缓解了考生的考试焦虑程度,对考生英语能力的准确评价起到正面的作用。并有效地减少了阅卷成本和时间,提高了阅卷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八段数码管式填涂区图。
图2为现在的准考证号填涂与本实用新型准考证号填涂对比图。
图3为米字数码管式填涂区图。
图4为米字数码管式填涂区显示26个大写字母示意图。
图5为米字数码管式填涂区显示26个小写字母示意图。
图6为单词“Word”填涂示意图。
图7为关键词“Key words”填涂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八段数码管中光电对管结构示意图;图8(a)为光电对管的结构图;图8(b)为光电对管的内部电路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答题卡读卡器工作流程图。
图10为实用新型八段数码管填涂框识别区示意图。
图11为实用新型米字型数码管填涂框识别区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科技大学;,未经陕西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1237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移动工安巡检装置
- 下一篇: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管理及实时安全溯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