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气凝胶复合隔热套管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99130.8 | 申请日: | 2014-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409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24 |
发明(设计)人: | 张广清;刘加伟;翟向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E21B17/00 | 分类号: | E21B17/00;E21B43/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20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凝胶 复合 隔热 套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稠油热采的气凝胶复合隔热套管,为油井管柱类。针对目前技术中存在的内外管与接箍松脱、变形等问题,提供了包含相对外管不固定、可变形的二氧化硅气凝胶毡隔热层及具有扭矩台阶的接箍的复合隔热套管,特别能够阻止内管对接箍及外管发生的轴向及径向错动,更有效的保护了内、外管及水泥环不受损坏。
背景技术
世界上稠油资源极为丰富,如何高效的开采,一直是石油工业面临的难题。因为稠油的粘度对温度极为敏感,所以蒸汽吞吐的热采方法逐渐稠油开发的主要手段。我国就有80%的稠油油藏采用蒸汽吞吐工艺开发。然而伴随热采工艺而来的套管损坏问题严重影响了油井的稳定高效开采。以08年辽河油田为例,在其所有的停产井中有1/4的井是由于套管损坏而停产的,而这些井多为热采井。
使用蒸汽吞吐的工艺采油的特点是是周期性。每周期分为注入蒸汽、焖井和停注采油三个阶段。注入蒸汽时套管受热,因受水泥环等约束而无法膨胀,从而受到较大的压应力作用;停注采油时,由于套管金属材料的松弛和变形作用,套管受到较大的拉应力作用。套管周期性承受高的拉-压应力作用,造成套管断裂(或螺纹连接滑脱)、变形,这正是热采井套管和水泥环损坏的主要原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即针对上述缺陷提供适用于稠油热采的气凝胶复合隔热套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适用于稠油热采的气凝胶复合隔热套管。
按照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稠油热采的气凝胶复合隔热套管,包括内管、铝箔、隔热层(二氧化硅气凝胶毡)、外管、陶瓷耐热环堵、接箍。内管和外管间包裹铝箔和二氧化硅气凝胶毡,在复合管两端塞入陶瓷耐热环堵,焊接内外管,接箍与外管通过螺纹连接,并在连接处设有扭矩台阶。
优选的是,所述内管外壁包裹铝箔。
优选的是,所述铝箔外包裹二氧化硅气凝胶毡。
优选的是,所述包裹着铝箔和二氧化硅气凝胶毡的内管应同轴穿入外管。
优选的是,所述二氧化硅气凝胶毡、铝箔和外管之间不固定,可转动。
优选的是,所述陶瓷耐热环堵在复合管两端塞入。
优选的是,所述内外管的两个端口须焊接,使内外管间形成封闭空腔。
优选的是,所述焊接端口需平整,符合接箍连接处的形状。
优选的是,所述接箍与外管通过螺纹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螺纹在外管外壁上。
优选的是,所述接箍在与外管连接处设有扭矩台阶。
优选的是,所述外管用N80钢。
优选的是,所述内管用N80钢。
优选的是,所述接箍用N80钢。
优选的是,所述二氧化硅气凝胶毡的厚度为15mm。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气凝胶复合隔热套管的工作方式是:内管外壁包裹铝箔,再包裹二氧化硅气凝胶毡,同轴穿入外管,在复合管两端塞入陶瓷耐热环堵,最后焊接内外管,使内外管间形成封闭空腔;接箍与外管通过螺纹连接,并在连接处设有扭矩台阶;理论上套管长度可通过接箍的连接无限延长。将套管下入井中,并在外管外壁下注水泥固封,再进行蒸汽注采。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的气凝胶复合隔热套管可在整个蒸汽注采过程中保护内、外管及水泥环不损坏,有效阻止热损失,缩短注采周期,减少作业费用,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了长期稳产。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提供的气凝胶复合隔热套管的技术方案包括上述各部分的任意组合,上述各部分组件的简单变化或组合仍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气凝胶复合隔热套管应用于注汽采油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a.将制作好的气凝胶复合隔热套管与接箍相连;
b.将套管下入油井中;
c.在外管外壁下注水泥固封;
d.经过套管向地层加注蒸汽,焖井;
e.经过套管向地面采油。
优选的是,以上步骤依次进行。
优选的是,所述凝胶复合隔热套管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提供的适用于稠油热采的凝胶复合隔热套管。
优选的是,所述气凝胶复合隔热套管与接箍通过螺纹相连。
优选的是,所述气凝胶复合隔热套管与接箍相连处设有扭矩台阶。
优选的是,所述气凝胶复合隔热套管与水泥固定。
优选的是,所述接箍与与水泥固定。
优选的是,所述蒸汽与气凝胶复合隔热套管相接触。
优选的是,所述油与气凝胶复合隔热套管相接触。
更多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不再赘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9913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石油管直连型外螺纹接头
- 下一篇:具有制动功能的电力软梯滑轮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