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塞棒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89838.5 | 申请日: | 2014-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528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31 |
发明(设计)人: | 刘俊;张翔;钱俊;刘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浦项特种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41/18 | 分类号: | B22D41/18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张火春;王汛琳 |
地址: | 430415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耐火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塞棒。
背景技术
目前连铸炼钢用来控制钢水从中间包到结晶器流量的连铸三大件耐火材料之一的塞棒,其头部材质都是采用酚醛树脂结合的Al2O3-C、MgO-C、ZrO2-C、MgO-Spinel-C、Spinel-C等含碳耐火材料。其中的碳主要是石墨、碳黑以及树脂中的残炭等。由于石墨等含碳原料在400-600度左右极易与空气中的O2反应而发生氧化,最后破坏含碳材料的结合力,导致材料结构破坏,强度降低而影响材料的使用性能。为防止含碳材料中C的氧化,除在材料中加入抗氧化剂(如金属硅、碳化硅、金属铝、碳化硼等)外,还需在材料表面涂覆一层防氧化涂层。传统的塞棒,一般只有这一层保护涂层,该涂层在400度以后会处于熔融状态,并形成保护膜,是含碳材料与空气隔绝,从而起到防止氧化的作用。
这种只有一种涂层的塞棒存在以下缺点:
1、由于塞棒和浸入式水口在开浇前都需要经过预热烘烤,并且塞棒和浸入式水口紧密接触处于关闭状态。由于塞棒头部和水口腕部都有抗氧化剂,且抗氧化剂处于熔融状态,而这种抗氧化剂涂层一般都是硅酸盐或者硼酸盐的化合物,熔融后有很强的粘附力,所以在开浇作业时,时常发生塞棒将进浸入式水口带离安装位置的现象,导致开浇不成功或者水口与座砖间漏钢。
2、塞棒安装作业时,由于塞棒重量很重,一般都有20-60kg不等,作业者时常有拖动塞棒的情况,导致塞棒头部抗氧化剂脱落或破损。同时,在塞棒对中作业时,由于要不停的上下调动塞棒位置,易发生塞棒头部或者浸入式水口腕部破裂的情况。这些都会影响浇钢的稳定性,控流的稳定性以及浇钢结束最后的关闭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塞棒头部材质氧化、塞棒和浸入式水口的粘连以及塞棒头部在安装过程中因碰撞造成的损伤的复合式涂层,各涂层各司其职,互不影响、互不干扰。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塞棒,包括棒头(1)和棒身(2),其特征在于:所述棒头(1)外表面从里到外依次设置有中高温防氧化涂层、高温抗氧化涂层、缓冲层;
所述中高温防氧化涂层为硅酸盐化合物、硼酸盐化合物、金属硅、碳化硅的混合物,所述高温抗氧化涂层为硅酸盐结合的刚玉质涂料,所述缓冲层为吸湿后发泡的有机材料。
所述中高温防氧化涂层的厚度为0.3-0.5mm;所述高温抗氧化涂层的厚度为0.3-0.5mm;所述缓冲层的厚度为0.1-0.2mm。
所述中高温防氧化涂层中含有质量分数为2-8%的铁红粉末,粉末的粒度为200-600目。
所述中高温防氧化涂层中硅酸盐化合物、硼酸盐化合物、金属硅、碳化硅的质量比为硅酸盐化合物:硼酸盐化合物:金属硅:碳化硅=3:1:2:1。
所述缓冲层的材料为聚氨酯、吸水性树脂。
所述硅酸盐为常用的铝或铁或钙或镁或钾或钠的硅酸盐。
所述硼酸盐化合物为硼酸钠或硼酸钾。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先在塞棒头部浇涂一层中高温涂层,经过热处理后牢固附着在塞棒头部,起到抗氧化作用;冷却后再涂抹一层耐高温涂料,该涂料能在热处理后附着在第一层涂料上;最后再在头部涂抹一种有机材料,该材料能在吸水后发泡形成一层松软的缓冲层,起到防碰撞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是:
1.能防止塞棒含碳耐火材料的氧化的同时,可以有效防止塞棒和浸入式水口的粘连,同时对棒头起到保护作用,防止棒头的破损。
2.可以保证连铸生产的连续性和钢坯质量的稳定,提高浇铸质量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的塞棒结构示意图;
图2 为传统塞棒结构示意图;
其中:棒头-1,棒身-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进行说明。
一种塞棒,包括棒头(1)和棒身(2),其特征在于:所述棒头(1)外表面从里到外依次设置有中高温防氧化涂层、高温抗氧化涂层、缓冲层;所述中高温防氧化涂层为硅酸盐化合物、硼酸盐化合物、金属硅、碳化硅的混合物,所述高温抗氧化涂层为硅酸盐结合的刚玉质涂料,所述缓冲层为吸湿后发泡的有机材料。
所述中高温防氧化涂层的厚度为0.3-0.5mm;所述高温抗氧化涂层的厚度为0.3-0.5mm;所述缓冲层的厚度为0.1-0.2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浦项特种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武汉浦项特种耐火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8983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