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注塑垫块改良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420188304.0 | 申请日: | 2014-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524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严建东;董步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董步荣 |
主分类号: | B29C45/32 | 分类号: | B29C45/32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40 | 代理人: | 鲁菁 |
地址: | 2247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注塑 垫块 改良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对玻璃制品、不锈钢制品及电梯部件的垫块模具,尤其涉及一种有效提高注塑效果的注塑垫块改良模具。
背景技术
在制造玻璃制品、不锈钢制品及电梯部件的垫块时,通常采用注塑成型,故需要利用模具来实现注塑成型。
如图1所示,显示了现有技术的注塑成型模具的结构,这种模具通常只有一个成型部,且采用实心制成,在具体制造过程,由于注塑成型的效率较低,导致成本也较高,且在制作中,常常发现注塑成型时,容易导致成型效果不佳,表面容易发生变形,通过长期的研究发现,是由于实心模具受热后导致的硬度太高,缺少柔润度,从而容易导致注塑成型的优良率受到影响。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设计者有鉴于上述缺陷,通过潜心研究和设计,综合长期多年从事相关产业的经验和成果,研究设计出一种注塑垫块改良模具,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注塑成型的效率较低,导致成本也较高,且在制作中,常常发现注塑成型时,容易导致成型效果不佳。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注塑垫块改良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模包含方形的上模本体,所述上模本体的一侧表面上对称设置有四个上成型部,所述上模本体的同一侧表面上还设置有模制通道,所述模制通道位于中部且分别通过一注塑流道连通于四个上成型部;
所述下模包含方形的下模本体,所述下模本体的一侧表面上对称设置有四个下成型部,所述下模本体的形状与上模本体的形状对应,所述下成型部的位置和形状对应于上成型部;
所述上模本体通过尼龙纤维制成,所述上模本体的内部设有四个对应于上成型部的上柔润部,所述上柔润部为空心的网格支撑部;所述下模本体通过尼龙纤维制成,所述下模本体的内部设有四个对应于下成型部的下柔润部,所述下柔润部为空心的网格支撑部。
其中:所述上模和下模之间还设有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包含设置于上模的四个定位柱和设置于下模的四个定位孔,所述定位柱对应插入定位孔中以进行上下模的定位。
通过上述结构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注塑垫块改良模具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应用范围广,实用性高,既节约时间,又提高工作效率,可靠性高,结构合理紧凑等特点;
2、既提供了充足的支撑,还实现了较好的柔润度,避免了实心模具导致的缺陷,提高了产品优良率。
本实用新型的详细内容可通过后述的说明及所附图而得到。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注塑模具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了本实用新型注塑垫块改良模具中上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了本实用新型注塑垫块改良模具中下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显示了本实用新型注塑垫块改良模具中上模本体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2-4,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注塑垫块改良模具。
所述注塑垫块改良模具包括上模10和下模20。
其中,所述上模10包含方形的上模本体11,所述上模本体11的一侧表面上对称设置有四个上成型部12,由此,可在一次成型时就直接成型四个垫块,加工速度和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所述上模本体11的同一侧表面上还设置有模制通道13,所述模制通道13位于中部且分别通过一注塑流道14连通于四个上成 型部12,且所述模制通道13连通于所述上模本体11的侧面,以便于进行模制,且模制通道13位于中部且直接通过四个注塑流道14分别进行注塑,能均匀的对四个上成型部12进行注塑,避免了冷热不均。
所述下模20包含方形的下模本体21,所述下模本体21的一侧表面上对称设置有四个下成型部22,所述下模本体21的形状于上模本体11的形状对应,所述下成型部22的位置和形状对应于上成型部12,由此,通过上成型部12和下成型部22,形成四个注塑成型区域,极大的提高了成型效率。
所述上模10和下模20之间还设有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包含设置于上模10的四个定位柱15和设置于下模20的四个定位孔23,所述定位柱15对应插入定位孔23中以进行上下模的定位,从而在注塑时避免晃动和偏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董步荣,未经董步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883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